第三百四十章 走上正軌(2 / 2)

工匠高達一萬三千餘人,當然大部都隻是小工而已,中工不過才三百多人,大工就更少了,隻有堪堪七人。

朱由校不得不感歎,這識字率真的是太低了,可是光有手藝也不頂用啊,大明朝從來就不缺乏手藝人。

從這也可以看出,封建時代的文盲率有多麼恐怖。

要知道,這些工匠大多都是朝廷的官用工匠,雖然不是什麼人上人,也沒有多麼的富裕,可至少不會像底層農民那樣,忙活一年還吃不飽飯。

就連他們這些人都隻有極少數人識文斷字,這讀書的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隻要讀書的資源和途徑掌握在士紳的手裡,那皇權就永遠不能真正的一言九鼎,皇帝就不能一決而斷。

就像是科舉那般,斷了世家大族們的根,扶持起來一批新的文人,來分化剝削他們的勢力,使他們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最讓他感到窒息的還不是這個,是這一萬多名工匠,他們的涉及的打造技術完全不平衡啊。

一大半都隻會打造盔甲、長槍、長刀、盾牌等等這些冷兵器,隻有不到一半的工匠,有合格的火器手藝。

朱由校都不用想,就知道這些人肯定大部分是軍器局和民間招募的,王恭廠的工匠,哪個不會火器技藝的。

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不過他想了想也看開了,矮子裡麵拔高個,這些人至少比什麼都不會的要強,好好培訓教學一下,很快就能夠上手。

畢懋康現在就把此事列為了,兵工廠當前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以及未來改革的第一步。

陛下如此重視火器的普及和發展,大明朝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出意外的話,基本已經確立了。

明軍的裝備肯定是要進行大規模換裝的,所需的靡費將會是天文數字,所需的時間也無法估量,或許在這一朝,能夠完成這個宏偉的目標。

雖然他每日催促手下的人量產神武自生火銃,以及改良過的大型佛郎機火炮。

可他還是調出了兩千多火器工匠,充當臨時的培訓師傅,分批教學其餘工匠打造火器大炮這些。

靠著這幾千個人,肯定是不行的,效率實在是太低了,需要兩個多月才能量產一批來。

而且現在麵臨著一個極其尷尬的問題,因為大工太少的原因,天工院的設立就如同雞肋一樣,完全沒有發揮作用。

現在整個武器的製造研發方麵,基本上是畢懋康在一手抓,大小事務都要親自去處理。

中工的任務就是負責廠房當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工藝難關,保障每個火爐和工匠都能夠不停的鍛造和打磨。

僅有的幾個大工,則負責出廠檢驗,試槍試炮的工作,還要抽出時間來進修更多的專業知識,以及文化基礎。

畢懋康為此還專門去找了徐光啟,他和那些紅毛夷打過交道,對他們那些更加精良和先進的武器非常了解。

還有製造的工藝,也非常的熟練,畢懋康並不是心高氣傲,自大之人,反而具備一種非常的好的品質,學徒之心。

隻要一有空,他就會回京師去找徐光啟,去找他學習紅毛夷更簡易、方便、合格的工藝技術。

徐光啟在了解情況後,立刻派人回老家,將他的那些書籍和自己記錄的資料全部送到了京師,毫無保留的全部給了畢懋康。

7017k

.yetia63274/2555519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m.yetia,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