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軍製換裝(2 / 2)

親自培訓了一批工匠後,並沒有著急的去進行製造產出,而是讓這些工匠,各自去教學其他不懂的工匠。

由於製作的工藝比火繩槍和鳥銃這些要難上一個檔次,因此他是一點都不敢馬虎,時不時的還要隨機抽查,看看底下的工匠們,是否合格。

足足花了半月多的時間,這數千名火銃工匠,才總算是懂了製作的原理以及工藝。

工匠培訓完畢以後,畢懋康立刻將量產提上了日程,為此他將一座最大廠房進行了全麵的改造,作為神武自生火銃的專門製作地。

他知道,皇帝對他研發的自生火銃非常滿意,當日巡視兵工廠,檢閱神武火銃的時候,皇帝的笑容他這輩子都忘不了。

因為要求嚴格,畢懋康定的標準又很高,經過工匠們的日夜趕工,三個多月的時間,也就產出了三千多支神武火銃而已。

朱由校沉思了一下,隨即回應道:

“三千多支神武銃,看來畢懋康是真的儘力了。”

一支合格的燧發槍,三個手藝上乘的工匠來打造,都需要差不多兩月時間。

神武火銃比起燧發槍來,威力和射程方麵,以及裝填方麵都是要強出一點的。

因此這製作過程,也要繁瑣一些,三個月的時間,兩個工匠可以打造一支,速度已經很快了。

除了武器的更新換代,羽林軍新製式穿戴物品的改革,也進入了尾聲。

朱由校以為,神機營的軍士是遠程打擊火力,根本就不需要衝鋒陷陣,和敵人近身搏鬥廝殺。

再說了,一群使用火器的人,沒有像其他軍士一般,經過刻苦的訓練,和冷兵器使用的熟練度,怎麼可能是敵軍的對手。

所以現在的神機營軍士,全部都是不穿那種包裹全身的甲胄的,而是特意打造了一種胸甲。

這種胸甲的實用性並不大,可以說是為了穿戴而穿戴,代表性意義更大。

畢竟這不是後世的軍隊,雖然大明朝的火器發展非常不錯,且運用廣泛,但說到底還是冷兵器的主流時代。

因此這種特製的胸甲,既是他向時代的妥協,也是舊時代軍隊發展的限製。

等到十年二十年後,大明朝的軍隊必然是以火器為主,麵對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火銃,盔甲隻會顯得笨重無比,成為累贅。

而火槍騎兵的訓練,進度雖然不是很快,但進行的非常順利,第一批訓練的五千騎,已經基本達到了朱由校定製的標準。

由於神武火銃的數量不夠,並且在優先裝備神機營的前提下,騎兵日常訓練的槍支都是火繩槍。

朱由校的想法是,先練習擊發,在馬上能夠做到從容不迫,且精確度高的時候,才會給他們配發神武燧發槍,練習在馬上如何快速裝填火藥且擊發。

因為是前裝式顆粒火藥的火銃,槍支本身的精準度本就感人,因此在運動當中,還是騎乘在戰馬上,要想一擊命中,還是非常難的。

所以需要軍士反複的練習,對手中的火器熟練無比,或許能夠憑借經驗和手感,以另類的方式去提高。,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