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稅收弊端(1 / 2)

在大明朝,繳納賦稅的主要階層對象,都是底層的平民百姓。

就算這五年收了他們的,也不過手掌之數而已,對大局根本沒有什麼影響。

而且這些窮苦百姓是真的一窮二白,不要說餘糧餘財了,許多家庭連一口像樣的鐵鍋都沒有。

如果他還不去扶持他們,體諒他們,還向他們貪婪索取,和那個隻會下旨加征稅糧的朱由檢有何區彆?

他們早已被剝削的隻剩下這一條爛命,或許連一頓飽飯都換取不了的,賤如渣土的爛命。

在西南這種貧瘠到極致的地區,收一省百姓一年的稅糧,還不如他去江南抄一批大戶。

這樣來錢即快,又不會禍害到百姓,還能刷一波名望,在百姓心中留下一個好皇帝的名聲,簡直一舉多得。

而且大明朝對於稅收這方麵,那些規章製度也是一塌糊塗,太祖皇帝當年明文規定。

百姓繳納的賦稅以及官員俸祿的發放,全部以實物來進行。

意思就是,百姓以糧食為貨幣,向朝廷繳納賦稅,朝廷同樣也隻收糧食,亦或布匹綢緞等具備價值的物品。

這種稅收的方式和製度,在明初之時,宣德年之前還能適用,可隨著時間的變化,它的弊端和漏洞很快顯現了出來。

尤其致命的是,這些漏洞還被文官們給抓住了,於是和衛所軍戶製度一樣,慢慢的畸形了起來。

那個時候,大明朝還不是銀本位,白銀雖然也能當貨幣使用流通,但並沒有成為主流。

朝廷發放了洪武通寶和官方寶鈔,想要衝擊市場,成為主流貨幣。

朝廷最騷的操作就在這裡,自己發放的官方貨幣,自己居然不願意回收,導致士紳官員也都不敢使用通寶和紙鈔。

結果最後受苦受難的還是底層的那些,不懂國政不明事理的平民百姓。

他們用自己辛辛苦苦,日曬雨淋種植出來的糧食,從市場和官方兩種途徑,將自己的硬通貨糧食,換成了誰也不收的,貶值嚴重的通寶和紙鈔。

結果剛剛成立不久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譽大打折扣,留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

而後麵的各代皇帝,隻要一登基,就好像要立馬顯示自己的權威一般。

迫不及待的製造所謂的永樂通寶、洪熙通寶等貨幣,紙鈔同樣要換代,換屬於某一個皇帝的專屬才行。

這也就罷了,最讓人不解的是,他們每發行一種新的貨幣出來,前一個皇帝的通寶和紙鈔就要宣布作廢,不能使用。

家裡囤積了這類的貨幣的,真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哭著承受這一切。

至於所謂的回收,或者說找官府變換,想都不要想,這個皇帝還在的時候就已經貶值的不行,更何況死了宣布作廢。

他們這些前去官府,準備討要說法公道的泥腿子不被打一頓就算好了。

從正統十四年土木堡的那一場大變故開始,整個大明朝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皇權的迅速衰落,對於朝堂和地方的權威性以及統治力全麵下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