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殺了狗官(1 / 2)

就在他任職太原府下轄的一個知縣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見識並結識到了當時就已經是鎮守太監的曹吉祥。

於是他就趁勢抱住了曹吉祥的大腿,在太原混的風生水起,沒過幾年,就從一個知縣升任到了太原府的通判。

然後曆任同知、又調去與太原府相臨的遼州當了三年知州,並在萬曆皇帝生命的最後兩年,將他給推到了太原知府的位子上。

曹吉祥深得萬曆皇帝的信任,雖然朝政之事和官場的人事調度任命他無權過問,文官們也並不買他的賬。

但他卻有一個極大的優勢,他可以隨時隨地的將奏本呈送到萬曆皇帝的眼前。

對於這種地方的小官來說,就是他們鯉魚躍龍門的捷徑之道。

這也是他為什麼甘願拜曹吉祥為義父的原因,他實在太渴望能夠當更大的官,去獲取更大的權力了。

而曹吉祥呢,他比這太原知府本人還要激動高興。

對於他這個沒有接受過一點文化教育的太監,居然會有讀書人拜在他腳下叫他義父,這讓感到十分的有麵子,他那些同僚羨慕的可不在少數。

其實不要說一個考中了進士,入了仕途為官的高級人才了,就算是一個舉人,也算是一件極為轟動的大事了。

要知道,在士農工商的等級製度下,讀書人自有讀書人的驕傲和自豪感。

在曆史上,就算是魏忠賢這種隻手遮天、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京師的那些官員雖爭相歸附,但也不至於當眾認賊作父。

讓朱由校感覺到更騷的是,這人居然還被曾世近這個山西巡撫引為心腹,而曾世近和曹吉祥之間的關係可極為不友善。

他們兩個對此毫不知情,一直以來都被蒙在了鼓裡。

如果不是朱由校今日挖根刨底般的審問,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朱由校都忍不住佩服了起來,這人左右逢源的本事還真的突出,演戲的功夫也極為了得啊。

他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從一個正七品的知縣升到正四品的知府,恐怕不止是曹吉祥的原因。

“你倒是給朕開了眼了,可惜了你這頭腦啊,沒有放在正途中為百姓造福,為朝廷分憂。”

深知自己死期已至的太原知府並沒有回應皇帝,他現在唯一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留個全屍。

罪行最大、害民害國最深的人就是他們三個,朱由校手裡掌握的罪證已經足以滅了他們三族。

等到時將他們送上斷頭台的時候,百姓的支持和反應不會比京師的少。

而官職品級最大的左右布政使,與他們幾個相比,完全就是個清官了,除了貪汙點錢糧以外,並無其他違法犯罪的行為。

曹吉祥和曾世近這兩個人乾的事,他們大多沒有參與其中,甚至很多事都不知情。

朱由校並沒有感到意外,蛋糕就這麼大,就算他們一個是鎮守太監,一個是巡撫,他們的手也不可能真的能夠蓋住整個山西。

明朝的官場製度,朱由校有時真的很無語,可以說既完善又混亂,而且時不時的就給你變一下。

太祖立國之初,設立的是三司製度,分彆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一個省的軍政大事,全部由此三司聯合處置斷絕,而且職責分明,哪個司該乾什麼,哪個司該管什麼,全部都已經分仔細了。

其中都指揮使節製全省境內的衛所和軍備,按察使則掌管刑法和牢獄。

布政使則總領一省的民政大計,權力極大,官職也是從二品,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不像現在,有了總督還要巡撫,軍事政事更是一體包攬,刑獄之事也照樣插一手,完全衝突。

由此可見,那些說太祖隻會殺人不懂治國的就要閉嘴了,太祖出身低苦,眼光確實是有限,但不代表他就隻是個屠夫而已。

華夏大地經過數百年摧殘,先是遼金宋混戰百年,後有蒙古南下滅宋,蒙元時期賦稅不知多重,到處起義戰亂,又持續了百年時間。

而太祖從起兵到立國不過十幾年時間而已,在位也不過三十年,卻將戰火頻起的華夏大地從生死線中拉了回來。

不說有多麼強盛富有,但老百姓至少有地可耕、有糧可吃,有盼頭在那裡,心裡安定。

在生產力超低的古代,能做到讓**成以上的百姓能夠不用挨餓,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就憑這一點,就強過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

在後世評價極高、被稱為大帝的朱棣,他在位期間,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比起洪武大帝來,差老鼻子遠了。

朱高熾為什麼頻頻反對他老爹出兵勞師遠征,朱瞻基為什麼要改變國策,放棄關外武備之事,注重與民休息。

就是因為朱棣打仗打的太多,又沒有取得什麼關鍵性的決定勝利,好不容易恢複起來的民生又開始搖搖欲墜了。

說的不好聽點,朱棣五次北征,獲取的戰果並不是很大。

還不如太祖皇帝在位期間九伐草原當中的任何一戰的收獲大。

官場製度的改變也是從他開始,本就已經接近完善的官衙機構,他不去好好改良弊端,非要給你加點東西進去,就比如創立東廠監控錦衣衛一般。

有些事,一旦有了改變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過了沒多久,明朝就開始有了巡撫、總督等臨時官職出現。

而到了明末時期,巡撫已經完全成為了常設官職,每一個省都要有一個巡撫,出了一點事,就一定要設立個總督去統轄。

可這些掛了巡撫和總督名頭的人,他們的官位品級根本無法與布政使和按察使相比,隻是外地官員不敢得罪京官,故而頻頻退步。

明著不敢不代表暗地裡不會有小動作,朝廷這種上下不分的安排,怎麼可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所以他們一般會以不作為的方式,來無聲的反對朝廷這不合理的製度安排。

巡撫是朝廷和皇帝派遣到當地來的欽差大臣,不止權力極大,在朝堂上還具備著一定的話語權,因此當地官員都不敢得罪。

隨著時間的發展,巡撫在當地的權柄越來越大,布政使居然淪為了巡撫的下屬,而且手裡的權力也被儘數搶走。

堂堂從二品的一省之長,卻要聽從一個正三品的巡撫的號令,簡直是在瞎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