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時代局限(2 / 2)

就算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沒有楊貴妃,沒有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也會有其他人替代這些角色,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將自己保持在巔峰無敵的狀態,你的盤子開的越大,關注著你的眼睛就越多,你就越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隻要你的防備有稍稍的懈怠,你的實力有所下滑,那些心懷野心的藩鎮大臣會立刻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無儘的包容和大度造就了盛唐,同時也毀滅了盛唐。

唐朝還能維持一百多年,而大明朝呢,朱棣一死,奴兒乾都司就日漸下滑,到了正統年間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這沒辦法,兩個朝代的國力相差太遠了,在永樂年間時,朝政清明,國庫充盈,軍隊又極其強悍,要威服鎮壓他們自然是不在話下。

可越往後就越不行了,沒有了強悍的軍隊和豐盈的國庫作為支持,大明朝廷對他們已經漸漸失去了主導權,關外那些部落見狀,心中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躁動了起來。

而大明朝的君臣也並沒有唐朝君臣那種對於異族的包容和信任度,大明朝的皇帝,除了朱棣和朱見深,其他皇帝都是極為提防,這可能也是因為有唐朝這個前車之鑒的原因。

要想還處於農耕文明的老百姓可以在東北那種尚未開發的黑山白水間紮根,首先就得解決當地百姓糧食能自產自銷的大問題。

滿清晚年時期,東北有過一次極大規模的遷移時期,稱之為下關東。

東北人口急劇暴增,一個隻有幾十萬人口的地區,在短短的數十年間,達到上千萬之數,不得不令人震驚。

能夠促使老百姓自發的去遷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一種耐寒的稻種,可以在東北那種飄忽不定的嚴寒天氣當中生長。

加上當時科技的發展,東北的礦產物資成為了極為重要和珍貴的資源,偌大的東北寶藏,被第一次發掘,自然是吸引了大批的人流量去闖關東。

而這種耐寒的稻種,現在的大明並沒有,它是從日本引進朝鮮後,經過朝鮮人數十年的耕種,才被當時的東北人民所得知並廣泛運用。

朱由校現在就急需這種耐寒的稻種,有了它,毫不誇張的說,基本可以解決關外百姓的糧食生產問題。

現在還沒到小冰河的鼎盛時期,大明朝的百姓還有幾十年的苦日子要熬,朱由校不想以後的曆史書上還記載著赤地千裡、餓殍遍野這些詞。

隻有關外能夠實現糧食自產,那才能駐紮重兵向北擴張,東北的位置太關鍵了,而且它還有著整個世界都數一數二的資源財富。

張作霖正是憑借著東北的戰略位置和資源產量而屹立不倒,不管在關內敗的多慘,他隻要守住山海關,不用三五年時間,又能夠滿血複活。

現在的他雖然沒有這種耐寒的稻種,但他卻有精通農業的大師宋應星,以宋應星的才能和知識儲備,要研發出這種稻種,想來不會太難。

7017k

.yetia63274/24175553.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m.yetia,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