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攘外安內(2 / 2)

“而自太祖以後,兩百多年過去了,曆代皇祖對土司再未實行過改土歸流,到了朕這一朝,土司早已呈尾大不掉之勢,朕絕不能在放任他們繼續做大,也絕不能出現第二個楊應龍,禍害我皇明百姓和天下民生大計!”

“攘外必先安內,內部不平何以定關外?建奴與韃虜隻是阻礙我大明朝繁榮昌盛的絆腳石而已,內部的腐敗、畸形的製度才是致命要害。”

“大漢朝時,漢太祖劉邦白登被圍,呂後無奈隻得派使節向匈奴大單於求和納貢,受儘屈辱,呂後更是被大單於書信侮辱,而呂後也隻能賠著笑臉相迎,繼續送錢送糧送女人。”

“孝文皇帝堂堂一代英明神武的雄主,可他又何其屈辱?孝文皇帝幾欲下令出師反擊匈奴,可最後都被快馬追回令旨,這是為何?”

“那是為了民生大計,為了穩定內部,鏟除那些居心叵測的諸侯王,可謂費儘了千辛萬苦,直到景帝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漢朝才真正安穩下來。”

“朕雖不敢比肩孝文皇帝,但卻有孝文皇帝心中之誌,朕不敢期待朕的子孫會出現孝景帝、孝武帝,因此朕隻能一力扛之!”

“朕彆無選擇,隻能趁著年輕,一勞永逸的解決掉這些弊端禍害,就算是失敗了,也至少還有回轉的餘地!”

聽完皇帝所言,大臣們的心中不由得生起憐惜之情,這麼重大的擔子全部壓在年輕的皇帝身上,真的是不容易啊。

他們也開始理解,陛下為何要如此嚴刑峻法,為何要屢次親征,最後所為的不就是想要寰清環宇,想要為百姓開萬世太平嘛。

而曆經了四朝的王象乾,更是無限感慨,陛下真是一個極有擔當的皇帝,責任感比前幾代皇帝強多了,可惜生的太晚了,大明早已千瘡百孔,非下猛藥不能救。

皇帝以真誠肺腑之言相告,大臣們也沒有了反駁的理由,這些事總是要有人去做,他們這些大臣根本改變不了什麼,隻有皇帝才能。

而要碰到一個想有作為功績的皇帝何其難也,大明朝曆了十幾代皇帝,陛下雖然不是第一個有此想法的人,但除去太祖以外,陛下卻是第一個想真正以實際行動去改變的。

而且極有章法,外人觀之,看似是在暴政暴行,可他們這些深知弊端的們卻知道,陛下每一次的行動出手都打到了問題的關鍵。

朝堂上沒有了那些聒噪的禦史言官整日抓小辮子彈劾,那股所謂的清流這風在朝堂上已然揮之不去。

大明朝在士氣、國威大損之時,陛下的主動出擊,打垮了林丹汗,重用支持熊廷弼,連連挫敗建奴的入侵意圖,更是連續取得兩場巨大的勝利,關外局勢比一年前好轉了不少。

這都是他們親眼所見、親身經曆了的,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

當今陛下不是坐吃山空的皇帝,他正用自身的行動去進行改變。

7017k

.yetia63274/24055091.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m.yetia,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