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經撫之重(1 / 2)

確定了應對的方略,就要開始挑選合適的人去遼東才行,至少要明麵上給出態度。

“熊廷弼雖是能人,但畢竟分身乏術,此時更是要注重防備建奴,小心他們趁火打劫。”

“這遼東巡撫一職自袁應泰被革職以後就一直沒有任命,老是這麼空著也不是個事,你們可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啊!”

不是朱由校不信任熊廷弼,也不是擔心他的才能,隻是遼東的事務太多了,他一個人肯定是難以應付過來。

更不用說此時的遼東已經開始有了亂像,要是他還隻顧著支持熊廷弼,遼東剛剛形成的大好局麵可能會瞬間崩潰。

袁應泰被他拿下後,那些官員也沒少上奏讓他任命新的巡撫,隻是這些都被他強壓下去了而已。

他除了給熊廷弼放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舉薦的那個人,廣寧參議王化貞。

朱由校對於這個人的厭惡程度,絲毫不比袁應泰小。

在曆史上,遼沈失守後,朝廷火速任命熊廷弼官複原職,繼續任遼東經略,而巡撫人選則由王化貞來擔任。

按理來說,既然選擇了重新相信熊廷弼,那就應該支持他對建奴的戰略,以守代攻,穩住陣腳再穩紮穩打。

可並沒有,他們讓熊廷弼回來的原因是讓他來背鍋的,因為王化貞就是第二個袁應泰,他擔任巡撫期間,處處和熊廷弼對著乾。

他們做法是,又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

更準確的說,是朝中這些掌權的東林黨人無奈讓他上位的,他們自己心裡清楚,隻有熊廷弼才有可能擋住老奴的兵鋒,所以他們才沒有反對熊廷弼再度走馬上任。

可他們哪裡是願意吃虧的主?他們在這裡做出了妥協,那必然要從其他方麵撈到足夠的利益。

於是時任廣寧參議的王化貞進入了他們的視野,不管是論資曆還是官職,他都是接任的最佳人選,最重要的是他也是東林黨的核心成員。

他的作用,就是為了防止熊廷弼立功的,因為在這些東林黨人的眼裡,除了他們這些所謂的清流,其他的都是敵人。

熊廷弼身為老資格的楚黨官員,又身居高位、手握大權,自然是他們的重點關照對象。

王化貞在任廣寧參議之時就和諸多將領和大戶打好了關係,他為了獲得這些人的支持,與這些人達成共識,你們走私也好、吃空響也好,我都不管。

而熊廷弼是什麼人,他豈會和這些人同流合汙?他恨不得把這些通奴賣國的人全部殺了。

於是大明朝最著名的經撫不和就發生了,熊廷弼要守,王化貞就要主動進攻,熊廷弼要進攻了,王化貞又要守。

而因為他們兩個對待那些將領大戶截然不同的方式,直接導致熊廷弼這個經略變成了光杆司令。

大部分人都附庸到了巡撫王化貞的麾下,熊廷弼除了能指揮自己的標營和親兵以外,其他的文官武將根本不買他的賬。

熊廷弼這個性子哪裡受得了這氣,當即就撂挑子不乾了,他帶領自己的幾千親兵直接退到了山海關,關外的事他不爭了。

而王化貞得知後可是笑開了花,這正是他所要的。

王化貞手握大權以後,他走上了和袁應泰一樣的路子,轟轟烈烈的調兵遣將,說什麼老奴不足為懼,他隻要三個月就可蕩平老奴。

既然路子走的和袁應泰一樣,那這結果當然也差不了多少。

十餘萬明軍駐守的廣寧猶如土雞瓦狗,老奴隻用了一個孫得功和不到一萬的奴兵就拿下了這座遼左的軍事重鎮。

十餘萬明軍被幾千建奴殺如喪家之犬,可以說連反抗都沒有,明軍根本沒有組織防禦或者說反攻。

王化貞被老奴打的慘敗而倉皇出逃,連廣寧城都不敢進,直接向山海關一路狂奔。

他在關外遇到了熊廷弼,苦苦哀求熊廷弼出兵救援廣寧,而熊廷弼豈是那麼大度的人?

他當即嘲諷道:

“製台怎麼有空來了,你的平奴之策進行的怎麼樣了?可已經蕩平了建奴?”

他這一席話使得王化貞無地自容,隻得灰溜溜跑回了山海關。

廣寧明軍的潰敗,使得大明朝在關外再無一立足之地,遼軍損失殆儘,而作為巡撫和經略的王化貞和熊廷弼也被下獄論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