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接過徐衍的茶杯,嗯了一聲,道:“不算意外。大司馬已經下令夏侯淵固守,等待來年開春。”
西涼人承受得住苦寒,但從各地調集來的官軍並不適應。
荀彧道:“臣聽說,大司馬正在抽調各處大軍,總數超過十萬,決心明年,一舉蕩平三羌。”
劉辯點點頭,道:“是有這個打算,朕與卿家一樣,都想等一等。但大司馬以及劉備等人,都想乘勝追擊,不願再拖了。”
荀彧臉角動了動,道:“陛下,臣還是覺得,應該再等一等,再有個三五年,方是良機。”
劉辯喝了口茶,道:“這件事……朕再與大司馬商量吧。”
荀彧心裡歎氣,哪裡看不出來。
他隻好轉移話題,道:“陛下,尚書台剛剛收到成都來的公文,司馬懿上書說,劉璋打算派他的長子入京為質,同時補交拖欠朝廷的錢糧,總數超過百萬緡。”
劉辯眉頭一挑,笑著道:“怎麼了,劉璋嚇到了?”
荀彧擔心劉辯真的想‘一舉蕩平’所有叛逆,沉色道:“陛下,揚州既克,天下大定隻是時間問題。而今‘新政’已經見成效,萬不可強行打斷,臣請暫且止戈。”
劉辯抱著茶杯,心裡計較。
荀彧的話是有道理的,依他的想法,也是想拖一拖,不急於一時。
但曹操,劉備等人顯然是勝券在握,加上軍心雄壯,正是可用之時。
荀彧見劉辯神色沉吟,突然又道:“陛下,對於征討三羌,臣建議,太子為帥。”
劉辯猛的抬起眼皮,看著荀彧,道:“卿家……是要鍛煉太子?”
荀彧躬身,道:“是。”
劉辯看著荀彧,忽的盤起雙腿,笑著道:“說起來,朕想在右北平建一個行宮,需要有人監理,就讓太子去吧。”
荀彧與劉辯對視,有些不明白這位陛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為太子取得一些軍功,博得一些名望,不是好事情嗎?
陛下的意思,到底是同意還是拒絕?
荀彧猜不透,也不在意在右北平建行宮的事,道:“陛下,關於太子三師,尚書台有了一些人選,正在考察,預計明年初會呈報陛下。”
“說起這個,”
劉辯頓時來了興趣,道:“朕聽說,那位玄德公,近來時常進出太子府,對了,還有荀攸,是有什麼事情商量嗎?”
荀彧目中驟然一緊,不動聲色的躬身低頭,道:“回陛下,公達去,是關於太子三師的事,總得征求太子殿下的心意。至於劉玄德,應該是族譜的事。”
劉備一直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並沒有什麼證據,經常出入太子府,顯然是要坐實他‘漢室宗親’的身份。
劉辯對這些明麵上的借口不置可否,笑著道:“原來是這些啊……卿家,朕有個想法,就是關於朝臣,朕考慮,應該設一個年限,到了年限之後,就應該歸養,好好頤養天年。為朝廷辛苦大半輩子,合該享享福。”
荀彧看著劉辯,情知劉備,荀攸那些事是瞞不過眼前這位陛下,但見他沒提,提著心,道:“臣也讚同。不知陛下認為,年限在哪裡合適?”
現在大漢朝的平均壽命隻有二十多歲,四十多歲是‘壽終正寢’,活過五十就要過壽,六十是大壽,七十,那是古來稀。
所以,多少歲合適?
劉辯想著曹操現在的年紀,加上特彆能活的司馬懿,沉吟著,道:“五十五?或者,六十?”
荀彧第一時間也想到了曹操的年紀,細細推敲一番,道:“陛下,臣認為,六十歲是合適的。六十,年老體衰,病多身弱,當是歸養之時。”
劉辯輕輕點頭,又笑著道:“這事還得醞釀,卿家暫且拿出一個策略來,再放放風,試探一下朝野態度。”
實則上,並不是朝野,是最為重要的那位——曹操,最多再加上一個劉備。
劉辯想著,即便歸養,還得有所限製,免得是以退為進,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