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啟程,離開冀州,前往徐州。
但在這之前,他要穿過兗州陳留國。
陳留前國相董承涉入叛亂,已經被押在天牢,而由此牽累不知道多少陳留國大小官吏。
田豐要去收拾,善後。
至於陳留王劉協,那不是田豐可以處置的。
洛陽城的大風已停了,但隨風而起的人與事,還在沉浮不定,飄飄蕩蕩,離塵埃落定還遠的很。
皇宮,芳林苑。
劉辯自顧的在煮著茶,身前坐著劉協,荀彧,曹操,王朗,鐘繇四人。
王朗恭謹異常,舉著一道奏本,道:“陛下,對於朝廷以及各州郡縣,尤其是吳郡,荊州的官吏補缺調遷,皆已穩妥,請陛下過目。”
“哦,”
劉辯不緊不慢的煮著茶,挑眉看了眼,道:“丞相?”
荀彧前傾一點,道:“回陛下,尚書台已仔細審議,認為吏曹的名單,公正合理,並無不妥。”
劉辯有些意外了,放下茶壺,拿起王朗的奏本,對於奏本上的名單一掃而過,看向最後的署名:王朗,荀彧,鐘繇,荀攸。
‘這麼快就妥協了嗎?’
劉辯心裡笑了笑,然後隨手放到一旁,道:“好,朕晚些時候看看。那劉表要到京了,諸位卿家說說,怎麼處置?”
荀攸立即道:“陛下,劉表,畢竟是宗室,也對陛下……忠心耿耿,臣認為,當宜高置,為天下表。”
“臣附議。”
鐘繇道。
王朗,荀彧,曹操,劉協跟著道:“臣等附議。”
劉辯拿起茶壺,慢慢澆著茶杯,不置可否。
荀攸以及荀彧,曹操等人的意思很明白,將劉表高高掛起,給天下人看,尤其是那些叛逆以及附庸叛逆的士族。
劉協坐在一旁,老老實實,恭恭敬敬,隻有朝臣‘附議’的時候,悄悄跟上,絕不讓他凸顯出來。
對於劉表,劉協沒什麼感觸,殺不殺,掛不掛都無所謂。
經曆了這麼一遭,劉協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而荀彧,王朗等人見劉辯不說話,不由悄悄對視一眼。
荀攸再次開口,道:“陛下,荊州初定,人心尚且不穩,劉表在荊州頗有威望,暫且不宜對劉表嚴厲處置。”
劉辯放下茶壺,給荀攸底了一杯,道:“朕聽說,卿家對於從丹陽跑出來的士族,頗為上心,準以優渥?”
荀攸穩穩接過茶杯,躬身道:“回陛下,臣以為,這是打擊袁紹,拉攏揚州人心的大好時機,不宜錯過。”
劉辯又給鐘繇遞了一杯,道:“卿家,你覺得呢?”
鐘繇小心翼翼的接過,道:“陛下,三羌已經退兵,馬騰歸順之心日盛,臣考慮,是否給他涼州牧的頭銜。”
劉辯正拿起茶杯,聞言思忖,道:“無不可,伱們商議吧。”
說著,手裡的茶杯遞給曹操,道:“卿家覺得,劉表如何處置?對了,荊州中郎將何人為好?”
曹操神色如常的接過茶,思忖著道:“臣讚同荀仆射之意。至於荊州中郎將,臣意關羽。”
劉辯手裡端著茶杯,想了想,道:“你們商議著吧。皇弟,喝茶。”
劉協心驚膽戰,故作平靜的接過來,道:“謝皇兄,臣弟,臣弟以為關羽萬軍中取敵首級,勇猛無匹,當世無雙,可為荊州中郎將。”
荀彧,荀攸,鐘繇等人瞥了他一眼,暗自搖頭。
關羽為荊州中郎將,可不止是勇猛,斬殺笮融的功勞,而是,他是劉備的人,不是曹操的!
要是荊州中郎將再是曹操的人,朝野沒人能接受得了。
“朕問你了嗎?”劉辯目光漠然,淡淡道。
劉協嚇的臉色慘白,手裡茶杯砰的落地,伏地顫聲道:“臣,臣知罪,臣知罪,臣不敢擅自乾預朝政……”
“哼!”
劉辯冷哼一聲,打斷了他的求饒,道:“朕問你,那董承是個什麼東西?庸碌無能之輩,任由操弄,連顆用意的棋子都算不上!你說你,這多年,朕怎麼栽培的你?禦史台你待了多少年,就用了那麼一個廢物玩意?當謀反是過家家?你不嫌丟人,真的騷得慌!”
荀彧,荀攸等人見劉辯嗬斥劉協,還以為是雷霆大怒,怎麼越聽越不對味?
劉協同樣被敲的一臉懵,但心慌意亂,根本不敢多想,隻是連聲道:“臣知罪,臣知罪!”
劉辯直接一腳踹了過去,道:“你知道個屁,你知道什麼?下次找個有能力的,繼續謀反嗎?”
“臣……”劉協心膽俱寒,嚇的渾身劇烈一抖。
還沒說完,劉辯又是一腳踹過去。
因為坐著,差點後摔,手裡的茶水撒了不少,看著這個不爭氣的弟弟,越寫越來氣,但有些話還真不能當眾說出口,隻好放下茶杯,道:“行了,那董承招供了,你確實不知情,加上當時躲著沒有附庸叛逆,這件事朕就不追究了,沒事多讀讀書,好跟一些亂八七糟的人摻和,去吧!”
劉協這會兒多少是聽明白了,心裡頗為激動的道:“是是,臣弟知罪,謝陛下,謝陛下……”
倉皇不跌,連跪帶爬,劉協慌慌張張的退走了。
荀攸回頭看著劉協的背影,嘴角動了動,壓下了到嘴邊的話。
劉協,真的就一點都不知情嗎?董承事先真的連暗示都沒有嗎?
荀攸不信。
但他也聽得出來,身前這位陛下剛才的一番話,看似責備,實則還是要將劉協摘出來。
由此,這場轟轟烈烈的‘叛亂’,到這裡便可收尾了。
天牢了關押的數百人,要斬立決到年底才斬的玩,但沒有涉及皇親國戚,六曹九寺的主官及以上,半個沒有。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對中下層官吏的大清洗!
荀彧,鐘繇等人自然也聽得出,但是沒有在意,畢竟劉協沒有什麼威脅。
等劉協走遠,劉辯喝了口茶,鐘繇這才道:“陛下,烏程侯請旨入京,希望繼續學業。益州劉璋送來了糧五十萬,錢十萬緡,說是補益州多年拖欠的稅賦,並請送子入京就讀太學。袁紹已經從丹陽撤兵入會稽,舉薦其次子袁尚為鴻臚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