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陷阱(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9859 字 1個月前

“列陣,迎敵!”

萬民軍主力大陣之前,李際遇橫刀立馬,沉著冷靜的指揮著軍陣之中的軍兵。

“謔!”

聞聽軍令,一眾軍士皆是呼喝響應。

一麵麵盾牌豎起,一支支長槍放下,霎時間便在大陣之前形成了一片森森槍林。

萬民軍的中軍,護衛著李岩的部隊,自然是萬民軍之中最為精銳的部隊,他們都是萬民軍中的甲士。

他們大多都是從杞縣起始便跟隨著李岩一起南征北戰,轉戰千裡之地,長經訓練,久習戰陣。

流寇大致將部眾分為四等,從上至下依次為:精騎、馬兵、步隊、饑兵。

在流寇的部隊之中,精騎就是部隊之中的精銳,馬兵則是老卒。

步隊和饑兵隻不過是消耗品和炮灰罷了,他們的生活並不重要,因此也不會特意對其進行多少的訓練。

但是在萬民軍之中,劃分卻並不是這樣來劃分的。

萬民軍中將普通的軍兵劃分為四類,甲士、兵士、力士、新卒。

剛剛入伍的新兵被統一稱之為新卒。

現在的萬民軍中新卒的比例占比最大,有二十餘萬人都是新卒,超過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

而力士的標準,則是經過了兩個月以上的訓練,並且經曆過了起碼一場的大戰或是幾場小規模的戰役,便可以晉升為力士。

兵士的劃分比起力士要嚴格許多,從力士晉升為兵士,起碼需要半年以上的行伍經驗,經曆數場戰役。

最後一等的甲士,顧名思義,指的是帶甲之士。

萬民軍的甲士,全都無一例外有著穿戴盔甲的權利。

所有的甲士都是從兵士之中甄選,優先選取身強體壯,技藝上等,戰功卓越的兵士,為其配備盔甲兵刃。

在萬民軍中,同樣也有關於技藝的考核。

原本因為受限於盔甲數量的原因,能夠成為萬民軍甲士,無一不是精銳之中的精銳。

在最初的時候,李岩領兵在杞縣起義之時,隻有百十來人有甲。

如今萬民軍中,甲士的數量已經達到了萬人的規模。

這個數量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卻是符合實際。

萬民軍能夠有上萬套盔甲,這還要感謝河南省內的一眾軍鎮,擔任“運輸隊長”的職務。

這其中做出最大的貢獻的,自然是河南巡撫李仙風這個頭號運輸大隊長。

在前期的數次進剿之中,李岩連敗河南兵馬,繳獲了不少的盔甲兵仗,就此一點一點的強大了起來,盔甲存有量也多了起來。

當然,在那個時候也隻是到達千領左右,剛剛過千。

而後在攻陷登封,大會諸將之後,甲士膨脹到了兩千人。

之後一次的膨脹便是在進入洛陽之時。

羅泰和劉見義兩人投降,直接加入了萬民軍中。

河南總兵王紹禹被亂兵所殺,餘眾逃散一些,但是大部分也加入了李岩的麾下。

紙麵上這三營一共有七千人,但是實際上隻有四千人出頭,缺額了差不多半數。

羅泰、劉見義、王紹禹三營雖然是內地的營鎮,但是因為河南的戰事,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因此擁有不少的甲胄。

李岩進入洛陽,收降了羅泰和劉見義,還有王紹禹麾下的殘兵,還有城中的守軍,麾下的甲兵在這時也達到了六千之數。

很多人對於中國古代軍隊的披甲率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因為中國古代的軍隊較多的原因,還有影視劇的影響,所以往往先入為主的認為披甲率極低。

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正規部隊的披甲率並不低。

陳望還在曹文詔麾下聽差的時候,軍中便是人手一套盔甲。

他們這些家丁,精銳家丁清一色的水磨明甲明盔,次一點的也是穿的布麵鐵甲,內裡還有鎖子甲。

到隊一級的軍校基本上都有全套的鐵甲,防護能力都不會太差。

但是普通的軍士,便沒有什麼保障。

棉甲和布麵鐵甲的擁有量大概是一半一半。

棉甲大多質量相差不多,但是穿戴布麵鐵甲的卻是相差甚遠,主要是看留存的甲葉多少。

布麵鐵甲這樣的暗甲,在外最不容易被看出來,自然是偷工減料的重災區。

大部分的營鎮都是這樣的情況。

明朝的中後期,哪怕是武備鬆弛,貪腐嚴重,但是披甲率仍然不低。

在九邊重鎮,大部分鎮下營兵,其中的戰兵基本可以保證人手一套甲胄。

當然,這隻是僅限於戰兵,輔兵們能有多少的盔甲,就看自己的營將有多大的本事了。

而且除去精銳部隊之外,普通的戰兵能夠拿到的甲胄,質量和防護就沒有什麼太多的保障了。

最後讓李岩擁有上萬甲士的原因,還是在鄭州之戰擊敗了河南軍的主力。

河南軍潰遺留而下的大量武備,以及大量投降的兵丁,使得萬民軍的實力得到了井噴的爆發。

萬民軍,早已經是今非昔比。

李岩的目光從前方大量甲士組成軍陣之上一掃而過,心中稍安。

不過很快,這一份安定便被迅速的打破。

遠方,進攻開封城的部隊正被明軍的騎兵驅趕著倒卷而來。

進攻的部隊已經崩潰,淒厲而又絕望哭嚎聲縈繞在李岩的耳畔。

那隆隆的馬蹄聲猶如暴漲的河水一般響亮。

李岩麵部表情,眼神保持著漠然,眼眸之中並沒有絲毫的不忍。

他的目光始終的都放在遠方那麵正在逐漸靠攏的火紅色大纛之上。

除去紅娘子外,李岩自始自終都沒有跟任何人說過實話。

當初在開封城外,他跟李際遇還有麾下一眾將領說的,隻是拿開封城當作一個巨大的練兵場。

但是實際上,李岩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放棄攻下開封城的機會。

高名衡沒有放任從鄭州一路奔逃而來的潰兵入城,其實並沒有做錯。

因為李岩確實在那些潰兵之中安插了許多的內應。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岩才能夠得到,就在昨日深夜之時,有人偷偷的從開封南城離開,進入了祥符縣內明軍的軍營之中。

圍城日久,明軍到底還是按耐不住。

通過內應的探查和祥符明軍的異動,李岩很快便推測出來了大概的情況。

陳望似乎打算調動高謙北上,裡應外合,主動出擊,以打斷攻城的進度。

而後在說出了這個推測之後,宋獻策主動請纓前去勸降,便有了之後的事情。

從開封城內被拍出來的使者傳下的軍令,確實是陳望讓高謙裡應外合,配合漢中軍出戰。

這無疑是一個機會,一個攻下開封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