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軍情如火(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8973 字 1個月前

大明門,這座始建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依南京故宮的洪武門而建,在建成之後,一直享有“國門”的地位。

大明門的前方則是俗稱為棋盤街的街道,

棋盤街,北至大明門、南至正陽門、東至文德坊、西至武功坊。

由於皇城占據北京內城中心區域,不準百姓穿行。

所以百姓在內城東西出行的主要乾道便是棋盤街,正因如此,東西兩麵幾乎全是商鋪,人流比起崇文門甚至還要多上近一倍。

就是連衽成帷,舉袂成幕來形容也是絲毫不為過。

大明門的門聯,仍是百年之前,高中三元及第的解縉所提。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大明門有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

下馬碑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過了大明門後就是皇家的禦道。

大明門後用紅牆圍起,沿中心禦道兩側建有連簷通脊的長廊,名為千步廊。

千步廊之外環築高達六米多的朱紅色宮牆,牆外兩側集中了當時的中央衙門。

初建之時,千步廊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一百一十間間。

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有三十四間,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皆連簷通脊。

東宮牆外邊是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等官署。

西宮牆外則是五軍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職衙門。

兵部官署的正在千步廊的西側。

明朝兵部先是設有司馬、職方、駕部、庫部四清吏司,後改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

每司各有郎中、主事,各職司都是文官。

明初的時候曾設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衛所的管理,出兵的時候則是由兵部臨時任命統帥,授予將印,出征歸來交印。

但是土木堡之後,勳貴集團實力被削弱到了極點,明中以後,衛所糜爛更是不可收拾。

逐漸的形成了文尊武卑的局麵,五軍都督府職權益衰微。

再到後來,五軍都督府根本沒有實權,府下的官職甚至後麵成了武官的署職。

軍政權力儘歸於兵部,到如今,兵部已經是淩駕於五軍都督府之上,成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管理機構。

剛過午後,兵部大門和大堂之間,仍是一片沉悶。

如今邊氛暫斂,建奴已經出關,皇帝也已經是撤銷了勤王的詔書。

各地的勤王兵馬大部分都在返程的路上,按理來說應當是沒有那麼的事務需要處理,可以放鬆一二。

但是兵部的署衙之內,一眾穿著武官或是文官服飾的官員,卻仍然是是神色匆匆,腳步急促。

似乎還有著什麼在不斷的催促著他們前行一般。

相對於大堂的忙碌,內中的兵部二堂顯得極為安靜。

楊嗣昌身穿著正紅色蟒衣,頭戴著烏紗帽,此時正端坐於二堂之中,神色陰沉的審視著手中的公文。

身穿著緋袍的陳新甲同樣神色陰鬱,坐在下首的位置,此時正低眉垂目不知在思索著什麼。

“去年七月的時候,張獻忠、羅汝才就已經是就撫了。”

“馬上今年就要到四月了,九個月的時間,他熊文燦連張獻忠這些人營下有多少的兵馬,有多少的兵家,有多少的糧草都不知道。”

楊嗣昌心煩意亂,他實在是難以壓製心中的怒火,直接便將手中的公文一把捏起,冷聲罵道。

“強弱虛實不知道就算了,竟然連營寨的位置都不清楚。”

楊嗣昌隻感覺太陽穴脹痛的厲害,他的心中現在後悔萬千,但是這世上卻又並無後悔藥可賣。

兩百八十萬兩的剿餉,都因為熊文燦這個蠢貨付諸於東流!

“熊文燦,你真是招的一手好撫啊!”

楊嗣昌說話之時雙目眯起,眼眸之中閃過一道寒芒。

他一手將熊文燦提拔起來,成為六省的總理,在皇上麵前舉薦。

但是熊文燦絲毫不領他的舉薦之情,反而一直剛愎自用,將他的話全都置於耳旁風,一意孤行的招撫。

招撫也就算了,還收受賄賂,竟然和七十二營的賊寇狼狽為奸,對其很多的行徑竟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拿著六省總理的名頭,腦袋裡麵想的首要不是剿賊,而是賺錢!

直到現在,都還在公文之中,對他有所隱瞞。

當初熊文燦一開始上報南方混亂的時候,楊嗣昌便留了一個心眼,暗地裡派人南下偵測情況。

現在他手中的這封公文,正是關於南方真實情況的密信,一路從湖廣八百裡加急傳遞而來。

如今都快已經是捂不住蓋子了,熊文燦竟然在這個時候還有所隱瞞。

“熊文燦利令智昏,粉飾公文,南方已是查得當初熊文燦招降鄭芝龍細節。”

陳新甲神色陰鬱,鄭芝龍之所以投降並非是熊文燦的手段,而是因為當時的鄭芝龍被沿海的大海盜劉香壓製,早有歸降之意。

熊文燦完全就是白撿了一個便宜。

後麵鄭芝龍擊敗了劉香之時,還有一個小插曲。

熊文燦當時看到劉香將要敗亡,還想招撫劉香,於是派遣使者找尋劉香商討招安事宜。

然而劉香卻將一行人扣為人質,後來熊文燦將這一消息呈報給朝廷時,卻將責任推卸給其他的官員身上,指責他們違抗命令擅自行動。

“如今南方局麵還未徹底失控,左良玉仍在河南,尚有回旋之餘地。”

南麵的情況,就像是一個一直緊閉之中的火藥桶一般,一點的火星,一點的碰撞,都有可能引起驚天的爆炸。

因為熊文燦之前的隱瞞和掩蓋,在一開始的他們甚至下詔召左良玉北上勤王。

也就是楊嗣昌留了一個心眼,探清了湖廣撫局的真實情況,當即傳下命令,讓已經快要離開河南的左良玉再度返回。

正是因此這樣,左良玉才恰好在鎮平關的附近,正好擋住了準備進攻鎮平關的射塌天李萬慶。

“左良玉確實是一員勇將,隻是曆來驕橫了,又與熊文燦素來不和,萬一……”

楊嗣昌眉頭微蹙,有些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