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血淚(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10312 字 1個月前

北國春暖花開,積雪消融,京師正慢慢的從冬眠中醒來。

運河已經化開了許多,但是京師卻沒有再恢複到往日的喧囂和繁茂。

曾經寸土寸金的運河兩岸,商鋪竟有半數以上都沒有開門營業。

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街巷之上如今也是少有人氣。

因為建奴的入寇,數月以來不斷的燒殺搶掠,整個北直隸已經是殘破的不成摸樣。

為了逃避戰亂的難民饑民都彙聚到了京師的四野,人數如今已經達近二十萬的。

“大捷,大捷,青山關大捷,斬首奴賊千級!!!”

“大捷,大捷,青山關大捷,陣斬滿洲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並斬其以下將校三十七人!”

“大捷,青山關大捷!!!”

一聲聲捷報的通傳聲從外之內,從城郊一路傳入城中,攪碎了京師街頭的寧靜。

急促的馬蹄聲恍若潮水一般響亮,驚擾了躲避在屋舍之下正在休憩的百姓。

“大捷,大捷……”

一聲聲大捷入耳。

所有的人都愣愣的呆在原地,愣愣的看著從街道之上飛馳而過的騎士。

“青山關大捷!”

報捷的聲音伴隨著凜冽的寒風傳入街頭巷尾城池內外每一個人耳中。

城上城下,一眾駐守在城門的軍將皆是轉頭向著那些報捷的騎士看去,向著那飛馳入內的塘馬看去。

城郊四野,殘破的棚戶之中,無數的饑民靠坐在棚戶之中,他們的雙目無神,直勾勾的看著遠方,彷佛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街頭巷尾,一眾百姓皆是神色迷茫,傳來的捷報讓他們感到困惑。

那一聲聲的報捷的聲音,明明是就在咫尺響起,但卻又遙遠的像是就在天邊回蕩一般,讓人總有一種不真切的虛晃感。

原本略顯嘈雜的街道,一瞬間變得冷清了下來。

一切的人聲馬聲各式的聲音,彷佛都在此刻消失一空。

有人迷迷糊糊站起身來,想要聽的更清楚一些。

有人下意識的跟著報捷的騎士跌跌撞撞的跑著。

還有人拉著周圍的人,想要確認是不是自己聽錯了話語。

揮舞著令旗報捷的騎士一路疾馳,通過了經過了京師的城門,走過了京師的街巷,趟過了京師的大道,最終彙聚到了京師中央,那座最高最大最廣的建築之前——紫禁城!

在那些騎士的身後,無一例外都跟滿了大量的行人,他們所有的人都被攔在紫禁城之外。

守衛著宮城的禁衛攔住了所有想要上前的人。

被攔在界外的一眾百姓,有穿著綾羅綢緞的達官貴人,有穿著布衣短打的平頭百姓,甚至還有著衣衫襤褸的貧民小廝。

他們所有的人目光都跟隨著那報捷的文書,一路向著宮城深處而去——望眼欲穿……

捷報最終穿過了道道宮門,層層宮禁一路直達文淵閣。

捷報傳入文淵閣內的刹那之間,整個文淵閣內皆是一片寂寥無聲。

身處閣中的楊嗣昌和薛國觀兩人將捷報翻來覆去了看了整整九遍,反複確認了整整九遍。

逐字逐句的看,逐字逐字的讀,甚至還確認了捷報上的印信真偽。

最終楊嗣昌緩緩的合上了捷報,捷報便離開了文淵閣,一路直達乾清宮的西暖閣。

乾清宮西暖閣內,崇禎頭戴著翼善冠,身穿著繡著金色的盤龍紋飾的赤色盤領窄袖袍。

這位二十八歲,便已經登基為帝十二年的天子,此時正在暖閣之中認真的批閱著奏折。

建奴入寇,荼毒萬裡之地。

整個北直隸和大半個山東都受到了兵禍的影響。

百姓流離失所,以至於流民遍地,朝不保夕,饑餓難耐,擺在桌麵之上的奏疏多是請求朝廷發糧以賑災,求銀以重建。

坐在書桌之前批閱奏疏的崇禎麵色蒼白,他的身軀單薄,並不厚重,甚至撐不起穿著的龍袍,眼眸的深處是一股從心底散發而出的疲倦。

崇禎緩緩的放下了手中的毛筆,桌麵之上所有的請求,他都沒有辦法去處理。

都說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他這個大明的天子,卻是卻是為這黃白之物所累,為這黃白之物所困。

內帑之中銀錢寥寥,戶部常年空空如也,早已經寅吃卯糧。

從上任起始後不久,他簽下最多便是那一道又一道加稅增稅的詔書。

他並非不知道這是在拆東牆補西牆,他也並非是不知道這是在飲鴆止渴。

但是就算是知道又如何……

崇禎環視著空蕩蕩的暖閣,無聲的長歎了一聲。

現如今已經是他登基的第十二個年頭了,早已經不再是那個對於一切都懵懂無知的少年天子。

他明白了很多的事情。

但是現在明白,很多事情卻都已經是晚了。

在登基之除,他除去魏忠賢的時候,廠衛的力量也被他削弱到了一個幾乎不可用的地步。

以至於現在,崇禎想用廠衛,但是廠衛卻是難以再複昔日的聲勢。

崇禎神色疲憊,他抬起了手,緩緩的揉著略微有些腫脹的太陽穴。

自建奴入關以來,邊報急切,各地報難的奏疏如雪花一般蜂擁而來,他沒有一日可以睡上一個安穩覺。

國家疲敝,底下那些官員的表現卻是讓他越發的失望。

所謂的眾正盈朝,所謂的賢良忠臣,都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卑劣小人。

這些年來,崇禎也算是看明白了很多的事情。

朝中的清流,多為沽名釣譽之徒。

朝中的那些臣工,相比於治國,似乎更擅長黨爭。

崇禎向後靠了一靠,靠在了椅背之上,他實在是太過於疲倦。

國內的大小事務,朝中的黨爭謀議,邊關不斷傳來的告急文書,全都積壓在一起,壓的他根本喘不過氣來。

崇禎之所以信任楊嗣昌,願意任用楊嗣昌,不僅僅是因為楊嗣昌才學過人,他覺得楊嗣昌能夠解決問題。

更是因為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有問必答。

不像是其他的臣工說一些空話套話做一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事情。

楊嗣昌一直都在做實事,自從楊嗣昌上任之後,國家的情況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沸沸揚揚蔓延多省的流寇之亂因為楊嗣昌的方略而被平定。

北地的邊患也因為楊嗣昌的邊策而得到了緩解。

隻是……

崇禎握緊了雙拳,眼眸之中閃過了一絲怒意。

朝廷之中那些隻會袖手空談的腐儒,拿不出對敵的半點方略,說起道理來卻是處處壓人。

眼下的情況,談判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反對的人卻是眾多無比。

反對的眾人之中,以黃道周最為激烈,也最為剛直。

朝議結束之後,崇禎將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黃道周是忠臣,是直臣,這些崇禎心裡清楚,黃道周所說的一字一句全都印刻在了崇禎的心中。

在朝議之前,崇禎其實已經是下定了決心,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議和,先徹底解決國內的流寇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