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野戰炮和自生火銃(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8449 字 1個月前

“銃炮種類繁多,不知總兵大人想要鑄造何種銃炮。”

薄玉眉頭微蹙,看起來有些猶豫,沉吟了片刻之後,似乎是心中下了什麼決斷,而後出言道。

“恕學生直言,紅夷大炮造價昂貴,用來攻城摧牆效果雖然斐然,但是用於陣鬥炮戰卻是並不實用。”

“紅夷大炮動輒重逾數千斤,極為笨重,轉移極為困難,填裝困難,射速極慢,華而不實。”

薄玉神色凝重,微微躬身,沉聲言道。

陳望眼神微動,薄玉這樣的見解這個時候無疑於是異端中的異端。

明末之時,其實明軍已經是算是點錯了科技樹。

在崇禎前中期時曾經興起了一股購買紅夷大炮的熱潮,從小型的紅夷大炮到大型的重炮,價位最少百兩起底,一直到數千兩不等。

最大的紅夷大炮甚至重達七千斤,僅炮彈就重二十三斤。

明時一斤差不多等於現在六百克,一磅約四百五十克,兩者換算下來,打出去的炮子重達三十磅。

三十磅的火炮放在艦炮之中都稱得上是重炮,更何況是在路上。

先不說紅夷大炮的造價如何,單說其射速和裝填緩慢難以形成密集活力,對於人馬殺傷效果有限,就已經是不適應於陸戰。

而且在陸戰之時,兩軍對壘列陣而戰,兩陣相互絞殺彼此攻伐轉進。

火炮自然不能隻打一個地方,而這也就暴露了紅夷大炮的另外一個缺點——轉向緩慢。

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因為紅夷大炮的轉向緩慢,所以很多時候往往無法及時的提供火力支援。

以為以上的幾點缺點,紅夷大炮守城與野戰之時發揮出來的作用其實並不大,這也並不能說紅夷大炮不好。

畢竟這樣的重炮設計出來就並非是為了野戰和守城,它起初被設計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海上艦船之間的交鋒,還有……攻城拔寨!

不過如今北方的形勢,明軍哪裡還有主動出擊的力量,向來攻城的隻有清兵。

崇禎六年四月的時候,孔有德率叛軍及家卷從山東登州叛逃後金。

孔有德的叛逃引發的後果極為嚴重,甚至為明廷在之後的覆滅而埋下了伏筆。

孔有德叛逃之時,不僅帶去了二十餘門紅夷大炮,更重要的是,他還帶過去了後金急需的艦隊,鑄炮工匠,還有精銳的炮手。

正是因為孔有德的叛逃,後金也就是之後的清軍攻城拔寨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清廷對於火器和火炮極為重視,不僅組建了一支名為“烏真超哈”的火器部隊,甚至還開始軍中大規模的推行火器和火炮。

而明軍也受到清軍大量製造紅夷大炮的影響,也開始大量的鑄炮,雙方在十餘年的時間之中不斷的革新著自己的兵備和武器。

這也是為什麼,在鬆錦之戰之時,明清雙方動用了火炮火器甚至到達了駭人的地步。

很多的時候雙方交戰最為激烈的並非是短兵相接之時,而是炮兵之間的對轟。

“原本這些火炮都是紅夷用於海上艦船的重炮,並不適合於陸上野戰和行軍。”

薄玉沒有察覺到陳望神色上的變化,仍然誠懇的在勸導著。

“學生並不建議總兵大人鑄造此種重型火炮。”

“而且,當初跟隨著學生造炮的工匠基本都留在了南直隸,隻有十多人跟著一同來,就是想造紅夷大炮,一時半會也難以造出。”

陳廣去往南直隸首要的任務是去請薄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次要的任務,就是募集能夠鑄炮的工匠。

不過募集鑄炮工匠很是麻煩,畢竟在這個時候會鑄炮的工匠都是軍匠,雖然陳廣帶的錢很多,但是沒有門路有錢也難花,這些事情也不能放在台麵之上來。

跟著薄玉一起到漢中府來的鑄炮工匠有幾人是薄玉的學生,另外一些則是和薄玉相熟的工匠,將他們一並帶來也花費了不少的代價。

“薄先生不需要擔心,我原本就沒有計劃造紅夷大炮。”

陳望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造紅夷大炮,現階段最好的野戰陸戰炮並非是越重越好。

薄玉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了些許,當初他給張國維鑄炮,張國維首先要求的便是造紅夷大炮,要求火炮越大越好,全部用作守城。

他的幾次勸說最終都沒有收獲什麼成果,他擔心陳望也一意孤行也要去造紅夷大炮,空費錢銀毫無用處。

陳望的話讓薄玉懸著的心稍微的放鬆了下來,

“我想請薄先生鑄的炮,首先是輕便堅固,重量不能太重,最好是四匹或是兩匹馬就可以輕鬆拉動,進入戰場後能夠被炮兵推著轉移。”

陸上的野戰炮,要攻擊的目標並非是堅固的城牆而是敵方的軍兵,要是對抗清兵的話,也隻需要考慮他們的盾車。

陸戰炮的口徑不需要太大,威力足夠即可,能夠用幾匹馬拉著輕鬆行進最好。

進入戰場之後炮兵能夠推著向前,重點是要能快速的調整和瞄準轉向,裝填要快,射速也要高,能夠快速的提供火力上的支援。

按照拿破侖戰爭時期歐陸的口徑,陸戰炮一般都是在三磅、六磅、九磅、十二磅四個量級,超過了十二磅的炮因為重量還有其他的問題基本都不適用於陸戰對敵。

不過拿破侖戰爭時期畢竟已經是十九世紀,考慮鑄炮工藝對於火炮的重量的問題。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十二磅炮沒有必要,最重鑄造九磅炮便可以應對大部分的情況。

陳望有關於當初在遼東的記憶,遼東有不少的紅夷大炮,他並非是沒有見過。

徐光啟曾向西洋人訂購大批炮彈重十斤的紅夷大炮,換算成磅的話,差不多就是十三磅炮,這一批炮後來都運到了遼東。

這些火炮極為沉重,需要六匹以上的騾馬才能夠拉動,而且難以跟上行軍的隊伍。

“我計劃製作三種規格的火炮,作為局、部、營三級的火力支援。”

“局一級的火炮要能打三斤的炮子,部一級的在五斤為佳,營一級在七斤為佳。”

換算成磅的話,局一級差不多是四磅炮,部一級差不多是七磅炮,營一級差不多是九磅炮。

陳望並沒有完全套用數據,一是因為換算起來不方便,二則是因為若是按照歐陸那邊的標準,三磅炮的威力可能不夠應對後金的盾車,增加為四磅炮的話可靠性更大。

“總兵大人要求所鑄之炮並不困難,很快便可以製作出樣炮。”

薄玉眼眸微亮,懸著的心終於是放了下來,臉上也是露出了笑容,開口道。

“按照總兵大人的要求,青銅炮最為合適,以青銅製炮,炮身相較輕便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