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洪流(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9514 字 1個月前

明末的流寇,源於饑荒。

他們為了掠糧,輾轉千裡,荼毒百州。

他們很多的作為讓人痛恨,讓人唾棄。

他們的手中確實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數以十數萬,甚至百萬計無辜的人因他而死。

很多人將明朝的覆滅,神州的陸沉,衣冠淪喪的責任,全都歸咎在他們的身上。

甚至有人說出了,“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這樣的話。

很多人都忘記了一件事,無論是高迎祥,還是其他的人。

他們大部分的人在起義之時本來也隻是普通的百姓或是兵丁。

他們有的因為災害而逃亡的流民,還有的則是迫於賦稅而走投無路的百姓、積年欠餉無力養家湖口的兵丁、失去土地被欺壓的貧苦佃農。

他們起初隻想要一口飯吃,一條活路。

他們想要的隻不過是能夠活下去。

陝西大災,他們等來卻不是賑濟災荒的欽差,而是日益增長的稅賦。

征榷之使,急於星火。

搜刮之名,密如牛毛。

民變就此爆發。

世道將他們逼上了絕路,那些高坐於廟堂之上的大人,將他們逼成了流寇,將他們逼上絕路。

要求一群連飯都吃不飽的人嚴守“仁義禮智信”,去嚴守道德,這合理嗎,這可能嗎?

明末的農民軍麵臨的問題,比起曆朝曆代的發動起義的農民軍都要困難。

災荒雖然使得他們在起義的初期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力,但是也使得很多地方不能居住,他們沒有辦法占據原先的地方作為基地。

曆史上,當農民起義軍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開始約束軍紀,向著正規的方向發展。

但是明末民變持續了十數年的時間,都一直沒有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這個時候的明軍雖然在遼東戰場之上屢屢失敗,但是明軍其實並不弱小。

遼東戰場的失敗其實並非是因為軍事實力的原因,更多是政治上的問題。

平叛的明軍從四麵八方而來,逼得他們成為了流寇。

如果不去不斷裹挾那些普通的百姓充作軍力,他們將會在短時間之內被剿滅,所以最終的後果,就是在民變的後期,各地的農民軍演變成了流寇。

他們起初靠著手中的刀槍,他們重新吃上了米,活了下來。

但是在他們之中,有的人不僅吃上了米,還吃到了肉,他們也嘗到了血肉的滋。

於是很多人開始走下泥錯誤的道道路,他們向著和那些和他們一樣窮苦的人舉起屠刀。

無論是在任何的群體之中,總會出現一些居心叵測,道德敗壞之人。

但這並非能夠作為,將其全盤否定的理由。

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隻是被裹挾著向前。

就算是拚命的掙紮,卻仍然顯得極為無力。

天下大勢,豈會輕易而被改變?

明末這一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的民變,持續了整個崇禎年間。

在他們之中,確實有喪心病狂者,確實有殘忍嗜血者,確實有喪儘天良者。

但是在他們之中,也有富有遠見者,堅定不移者。

明末農民軍們幸運的擁有三名富有遠見的領袖人物。

一個是王嘉胤,他占據府穀為基業,並沒有四處流竄,而是就地發展,不斷的擴張領土,與進剿的明軍積極作戰。

可惜他死於內奸、叛徒之手。

第二個是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後,他站了出來挑起了大梁,他想要代替王嘉胤,繼承王嘉胤的遺願。

可惜他的能力不足,空有抱負,卻是難以挽回大局。

他失敗了,最終病死於濟源,在他的手上,三十六營義軍開始轉變為流寇,因為隻有當流寇才能活下去。

最後一個,則是高迎祥。

他接任盟主之時,天下已經徹底的亂成了一團,七十二營之間魚龍混雜,軍中的風氣已經是難以扭轉。

他很清楚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在被推舉為盟主之後,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攻下西安,攻取關中。

他很清楚,隻有占據一個固定的地盤,著手於提升軍備,才能夠彌補步卒,擁有和明軍硬碰硬的實力,也能夠擺脫流寇的身份。

但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

雨勢雖小,但是滴落在眾人的身上仍然發出不小的響聲。

從峪口處傳來的戰鼓聲,在雨聲的襯托之下遙遠的仿佛自天邊傳來。

雨水淤積在高坡之上,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便順著高坡緩緩流淌而下。

陳望邁步向前,周圍一眾甲士紛紛向著兩側退讓而去,讓出了一條通道。

此時的高坡之上,原本護衛著高迎祥的一眾親衛早已經是被儘數斬殺。

隻要陳望一聲令下,他麾下的軍兵便可以一擁而上,直接生擒高迎祥。

陳望握緊了手中的雁翎刀,如果他和高迎祥處境互換,他絕對沒有辦法如同高迎祥這樣一般平靜。

其實陳望有很多的話想要去問一問高迎祥,但是這些問題最終卻是都堵在喉中,沒有辦法問出。

身為營將,他不能夠和高迎祥有過多的交流。

四下數百雙耳朵都在聆聽著他們的對話。

高迎祥手執著雁翎刀,獨自一人站在包圍圈中。

哪怕是周圍全是敵人,他的臉上卻仍然沒有絲毫的懼色。

陳望看著站在身前不遠處的高迎祥,心中百轉千回。

雖然結果都是兵敗黑水峪,但是發生在高迎祥身上的事情其實已經改變。

原本的時空之中,高迎祥也是在黑水峪遭受伏擊,但是並沒有兵敗之後被一直困於峪內。

曹變蛟也沒有參與黑水峪之戰,而是在圍剿降而複叛的過天星。

七月十五日高迎祥出黑水峪,屯兵仙遊寺。

但是在十六日出峪的時候,遭遇明軍伏擊的情況之下,高迎祥臨危不亂指揮著大軍反擊,甚至贏得了初戰。

孫傳庭麾下督標營幾度潰敗,參將李遇春負傷下陣,本營損失慘重。

在洪承疇領兵趕到之後,才最終守住了防線,擋住了高迎祥的後續進攻。

七月二十日,激戰四日,高迎祥仍然沒有放棄希望,他帶領著麾下的部眾再度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