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鋌而走險(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9116 字 1個月前

崇禎九年,四月初三。

興安城外,闖軍大營。

十餘萬人的營地,一眼根本無法望到邊際,綿延數十裡。

在麵對著興安成的一側方向,一道又土木構造的簡易營牆已經豎了起來,在其外麵還有數道簡易的壕溝。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防止可能出現了襲營。

闖軍大營之中一片肅穆,營牆之上布滿了守衛的軍兵。

透過轅門望去,在層層軍帳、片片槍矛之間,一頂龐大的青幕軍帳分外惹眼。

大帳之外甲兵林立,帳前十餘麵旌旗一字排開,最中央的旗幟最為高大,旗幟之上簡潔明了,隻有一個鬥大的“闖”字。

這裡便是高迎祥所在的中軍大帳。

此時的中軍大帳之中,高迎祥穿著一身朱紅箭衣,頭戴網巾,背負雙方,站立懸掛在正堂的輿圖前方。

高迎祥高鼻深目,目光深邃,一眾身穿著盔甲的將校則是站立在帳中兩側,束手等待著高迎祥的將令。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平利、紫陽、洵陽三城連帶著周邊的一些城鎮,都已經是被攻破。

漢中府沒有怎麼受災,因此在三城和周邊的地區得到了極多的糧食。

目前軍中最為緊要糧食的危機也得到緩解。

高迎祥留了鑽天鷂王成繼續守衛紫陽,防止明軍從四川省馳援而來。

其餘的人則是被高迎祥全部撤回了興安城外。

劫掠漢陰,偵察石泉的騎兵部隊也回到了興安城外,他們也帶來了來自漢中府中部的消息。

漢陰城沒有被攻陷,但是漢陰城周邊的鎮鄉卻是全都淪陷。

闖軍燒毀了他們所能看到的一切,也帶走了他們所能帶走的一切。

石泉方向也遭到了劫掠,不過大部分的城鎮都還是保全了下來。

高迎祥目視著身前的輿圖,結合從各方麵收到的消息,局勢正越發的明朗。

偵察的騎兵在石泉抓了很多的人,從那些人的口中他得知了周遇懋帶領的那一支三千人的軍隊並沒有在石泉停留,而是往更西方去了。

而也沒有外地的從北方的棧道進入石泉的附近。

一些膽大的偵察騎兵甚至還深入到了西鄉和洋縣,他們帶回的消息更是高迎祥吃了一顆定心丸。

通過收集而來的消息,高迎祥確認了洪承疇並沒有向漢中府增兵。

漢中府應該隻有周遇懋和陳望兩營的營兵還有一些衛軍防守。

輿圖上的漢中府興安被標上了紅點,高迎祥的目光在興安城上停留了一下,但是他很快又將目光移開。

他的目光最終停留在輿圖的最上方,漢中府的上方——西安府所在的位置。

在輿圖的最上方,西安府的中心地帶,作為省城的西安城比其餘的城池在地圖上更為矚目。

西安、西安……

高迎祥眼神微暗,心中不由歎了一口氣。

三次攻打西安,卻都是沒有辦法打破西安。

反而是接連受挫,損兵折將頗多。

高迎祥的心中猶如明鏡一般。

他很清楚,他們可以做一時的流寇。

但是,他們不能做一世的流寇。

流寇始終是流寇,流寇始終是寇,成不了大氣。

他們現在再如何的發展,再如何的擴大,終究都是流寇。

三原大戰,他麾下有足足數十萬大軍,但是就算是存在著數十倍的兵力的差距,最終他們都沒有能夠擊敗洪承疇,更彆提攻下西安城。

攻不下西安,取不了關中,他們就隻能是流寇。

天下雖大,但是卻沒有他們多少的容身之地。

大明有兩京十三省,但是真正能夠做為基業卻並沒有多少。

南直隸、北直隸是明庭的核心所在,明軍的勢力最強。

山東、河南、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這八省要麼離得太遠,要麼無險可守。

如果以這些地方為根據地,明軍四麵八方合圍而來,如果固守不動,無疑是死路一條。

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有險可守,也是王霸之業。

但是三地土官眾多,地形複雜,情況莫測,三省的軍兵更是戰力不俗,他們扼守在進入其地的要道之中,阻擋了一切的敵人。

排除了這麼多的地域,剩下的能夠作為基業的,隻剩下了山西和陝西。

山西東有太行山脈作為屏障,西有黃河為阻礙,南有黃河、中條山可以依仗,北有長城可以防守,可以作為基業。

但是山西近年不斷大旱,省中軍兵眾多,太原鎮更是雲集重兵。

太原作為明軍在北方的軍事重鎮,數百年一直經營,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固若金湯,要想攻克難如登天。

而不攻下太原,那麼整個山西就被明廷牢牢的控製在手中。

留給高迎祥的選擇實際上從一開始到現在,其實都隻有一個——陝西。

而要攻取陝西省,就必須要先攻克西安城,攻下西安府。

陝西其他地方都因為大旱而寸草不生,萬物凋零。

整個陝西省,唯有關中地區的土地可以種出大量的糧食。

占據西安城,占據關中,再取關中四關,那個時候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依靠著西安城和關中地區,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西安城作為陝西第一大城,城防森嚴。

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外部的威脅,就可以開始招募工匠,打製兵器和盔甲。

兵器和盔甲,武備在戰場上的影響其實極為巨大。

跟隨著高迎祥一起進入漢中府的七十二營營首,將張獻忠也算入內的話,一共有五人。

五人裡麵,張獻忠的勢力最強,麾下精騎足有三千,馬軍共有兩萬四千人。

步隊一萬五千人,饑兵五萬四千人,老弱婦孺有兩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