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羅門(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5318 字 1個月前

風起明末第九十七章 :羅門

天剛放明,李過便已經是下了拔營的軍令。

一萬七千多人再度拔營,亂哄哄的順著道路向著東南方繼續奔走而去。

羅門山上,立於山頂之上,陳望將一切都看的一清二楚。

“敵軍先鋒共有兩千餘人儘皆騎兵,其中精銳約有三百之數,後續饑兵有兩千人,中軍騎兵千名,三千饑兵護佑老弱。”

“後隊有饑兵三千,騎兵千餘人,半數為精騎,一隻虎李過的旌旗立於後軍。”

背負著令旗的夜不收簡短有力的彙報著他們探聽出來的情報。

這些出身於遼東的夜不收,和他們打交道打的最多的是建州的女真,還有北地的蒙古遊騎。

他們熟悉戰陣,知道應該如何隱蔽自己,如何探查出最多的情報。

流寇的偵騎和探馬和他們相比,就像是稚童和成人力量之間的差彆一樣。

李過所領的部隊現在就像是不著一縷一般呈現在陳望的眼中。

陳望微微頷首,示意了然。

“再探。”

探聽到的情報顯示李過麾下精騎有七八百人,四千的馬軍,饑兵有八千人,沒有步隊,其餘的都是老弱。

李過麾下擁有的精騎和左良玉當初給他的情報一致,馬軍要多了些許,但馬軍得到擴充屬於正常。

探聽的數據,誤差不大。

對於精騎、馬軍、步隊、饑兵的劃分,明軍的哨探一般是先看有沒有戰馬,再看其有沒有甲胃,最多看拿什麼武器。

有戰馬的都會被劃分為騎兵之中,有甲的被算為精騎,無甲算為馬軍。

步隊和饑兵之間,武器雜亂、甲胃稀少的是饑兵。

甲胃頗多,武器統一的是步隊。

流寇之中,步隊多手持長槍,鏖戰之時結槍陣進攻防禦。

陳望的目光在遠處緩緩而來的李過軍上不斷的遊離。

就在他所在的羅門山右側山穀之中,八百多名遼騎此時已經是嚴整以待。

借助著平涼府給予的地圖,以及從崇信縣為了高價懸賞而來向導帶路。

花費了一日一夜的時間,陳望帶著八百餘名遼騎一路翻山越嶺,趕到了羅門山。

羅門山橫陳於華亭縣前往鳳翔府的道路之上。

自華亭往鳳翔,先是一路往東南行走,經過羅門山後,地勢一片豁然開朗,分出兩條大道。

第一條大道直直向下往南而走,直入鳳翔府。

另一條道路往東斜走,直入白石原,通往平涼府最東南的縣城靈台。

羅門山是最好的截擊地,官道兩側的山勢在這裡開始最為險峻,道路最為狹窄。

雖然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但是隻需要數百人卻可以輕而易舉攔截數十倍以上的敵人。

凝望著山嶺遠處那越來越近的敵軍大部,陳望並沒有感到任何的畏懼。

李過麾下有一萬七千人,他麾下八百對一萬七,一比二十一的比例,看起來兵力懸殊。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 】

但是實際上李過麾下能戰可戰者,卻隻有那寥寥七百餘的精騎。

那些饑兵和老弱戰鬥意誌薄弱,根本無用,一旦開戰反而會成為累贅。

而那些看起來聲勢浩大的馬軍,大多不過是騎馬的步兵,連駕馭戰馬奔馳都有人難以做到,更彆提什麼上陣搏殺。

李過領其中四百餘名精騎殿後,明擺著就是信心不足,他是在防備遭到突襲。

李過心中恐怕已經是打定了主意,一旦事不可為便帶兵立即逃竄。

李過現在就是一隻十足的驚弓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