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世事無常(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9710 字 24天前

襄陽城周長有十二裡一百零三步,城牆高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五尺,腳闊三丈。

北麵臨漢江,引漢江之水為護城河,環繞四周,平均寬度在百米之上,最寬處甚至可達兩百米,甚至可行風帆舟艦。

東麵瀕臨漢水,地勢低緩,民居眾多,無法用於屯兵建寨。

要想從陸地進攻襄陽,隻有從西麵和南麵兩麵進攻。

元攻襄陽之戰,元軍以四麵築堡、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來圍攻襄陽,路上便是從西、南兩個方向進攻。

在襄陽城西和城南,存在著不少的山峰。

元軍的陸軍主力,當時正是依托著這些山峰作為據點,環山為營,連山為寨,將整個襄陽城緊緊的圍住。

襄陽城外最為重要的山峰分彆是萬山、紫蓋山、峴(xiàn)首山。

這三座山峰通常被人統稱在一起,稱之為“三峴”。

萬山、紫蓋山、峴首山,這三座山的海撥都不高。

三峴正好處於上、中、下的地理位置外,都有漢江或檀溪縈繞,

依照地理的分布的位置。

萬山在襄陽城西,被稱之為上峴。

紫蓋山在襄陽城的西南處,處於三山的中央地帶,所以被稱為中峴。

而峴首山則是處於襄陽城南,因此被稱之為下峴。

萬山、紫蓋山、峴首山三山,與周圍其餘的數十座大小山頭,組成山脈。

從襄陽城西至西南,再到南麵,最終抵達漢水,與漢水一起將襄陽包圍在中央的位置。

一般來說,守城方兵力隻要富餘,都會在這三山設置陣地,與襄陽城遙相呼應。

但是這種情況,一般是在南方安全的情況。

而如今的獻軍自然是沒有這個條件。

他們隻是占據了襄陽一座孤城,兵力也沒有富餘。

所以獻軍在三峴山一帶沒有設置任何的營寨,隻是保著襄陽城而守。

不過如今的三峴山上,許多的山頭,卻是布滿了營寨,插滿了旌旗。

一眼望去,滿山遍野皆是火紅的旌旗,一望無邊的旗海在勁風中飄揚,恍若赤色的海洋一般,壯觀無比。

中峴,紫蓋山北,一座依托於山麓而建的巨大營寨,一片肅殺。

一道道幡幟林立,一麵麵旌旗分布。

高大的營牆之上,甲士肅穆,銳士按箭。

一眾頂盔貫甲,罩袍束帶的明軍甲兵正目光警惕的掃視著周圍的原野。

大營內部,校場的正中央位置處,立著一座四尺左右寬闊矮台。

矮台之上,兩名身形魁梧的軍兵,猛然撞在一起,鐵甲的撞擊聲乍然響起,令人不由感覺一陣牙酸。

兩名軍兵都穿著水磨的重甲,戴著鐵盔,隻露出了眼睛,兩人抱在一起,相互角力,都想要將對方摔道在地,或是頂翻下台。

在兩人頭上的鐵盔上。

一人綁縛著紅色的飄帶,另外一人則是綁縛的藍色飄帶。

而在矮台之下,兩撥兵馬分立於左右兩側,同樣也是一方著紅巾,另外一方著藍巾。

此時的校場之上,兩方的人馬皆是怒吼著,為己方出戰的隊伍呐喊助威。

“摔他,摔他!”

“彆丟了咱漢中軍的臉!”

“踢他的右腿,用肩膀撞他啊!”

“彆給咱昌平的漢子丟人!”

矮台上,兩名軍兵不斷的角力,想要贏下這場比拚。

但是兩人身材相仿,甚至技藝都相仿,一時間竟然僵持了下來。

焦灼的局麵,白熱的局勢,更是讓校場之上原本就熱烈的氣氛更為高漲。

兩方的軍卒都漲紅了臉,不斷的為己方的代表鼓氣呼喊。

校場的西南側,還立著一座丈許的高台。

高台之上,旌旗林立,一麵旌旗比一麵旌旗更為高大。

就在最中央的位置,兩麵高達一丈五尺的大纛,一紅一藍,一左一右於中央分立。

就在那兩麵大纛的旁側,六麵上繪著六丁六甲的旌旗,分立於兩側。

勁風之下旗幡獵獵而動,旗幟上的神像迎風躍動,恍若真的降臨了凡間一般。

高台麾蓋之下,陳望和左良玉兩人此時正同席而坐,一同觀閱著矮台上兩名軍兵的角力。

現在襄陽城外,能夠有如此的盛況,自然是因為左良玉領兵從夔州府內趕了過來。

此時屯駐於三峴山一帶的明軍,總兵力已經是超過三萬人。

左良玉一共帶了兩萬餘人的部隊,其中隸屬於左良玉麾下直屬的部隊有一萬餘人,另外的一萬餘人則是分屬四營,由王允成、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四人統管。

四人之中,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三人都是原先七十二營流寇的營首,歸降之後,受左良玉節製。

陳望坐在座椅上,舉目看向左良玉所坐的一方。

左良玉的身側近處,坐著一名眉目清朗的青年武將,陳望之前並沒有見過。

而在那青年武將之後,才是左良玉麾下的四將王允成,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

此前在襄陽城內聚兵時,陳望全都見過,自然沒有陌生。

看到陳望舉目往來,幾人皆是舉起了酒杯,向著陳望致意。

陳望的目光在王允成的身上停留了一下。

王允成不是流寇出身,他是正經的營官出身,不過名聲卻不太好。

王允成原是鄧玘的部將,因為兵變欠餉之事,使得作為上官的鄧玘越牆墜地而亡。

後續王允成被追究責任,降職待用,沒有軍將想要接收,最後是左良玉請命,王允成便被安排進了左良玉的手底下任做營官。

這也是為什他獨領一營,不是歸降的流寇,卻受左良玉節製的原因。

陳望之所以知道王允成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個王允成,在曆史上的名聲確實還不小。

王允成被劃到左良玉的名下之後,一路跟隨左良玉南征北戰,後續左良玉身死,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投清,王允成不從。

後來雖然因為兵敗不得投降清軍,但是沒有多久,王允成又再度反正,和清軍翻臉。

再後來,李定國進入木邦,命王允成向永曆帝彙報。

王允成跟隨永曆帝進入緬甸,死於緬甸。

到底也算是有些身後的名聲。

除去左良玉帶來的部隊之外,還有一萬多人,則是陳望麾下的漢中軍。

樊城那邊留下了陳望三千鄖陽府的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