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接著道:“不能說是張掌教敗了,或者確切的說,張掌教並不是敗在劍法實力,而是敗在了自己的仁念之上。”
“兩者交手的時候,張掌教已經是八百餘歲,而血陽真人則不過五百歲的年紀,就是年齡相差如此之大,兩者卻能戰得旗鼓相當,經曆了三個晝夜依舊難分勝負……這讓張掌教意識到,血陽真人絕對是一位千年難遇的劍道奇才,若是能夠將其引入正途,必然能夠在劍道之上,達到難以想象的高度。”
“正是因為起了惜才之心,也讓張掌教改變了想法,不忍這樣一位劍道奇才,被自己親手扼殺,最好是能夠將其感化。”
“但可惜,那時血陽真人的實力,已經直追這位劍宗領袖,兩者的劍道修為,本就已經相差不大……又經過這樣一番鏖戰,想要最終決出一個勝負,不得不凝聚畢生感悟,爆發出自己至強一劍。”
“既然是至強一劍的對拚,便意味著雙方全力以赴,最後必然會有一人倒下。”
“但令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張掌教卻在劍力對拚,已經占據上風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劍招強行撤去,沒有施展出那本已經形成必殺之勢的一劍。”
“血陽真人對於劍道的掌控力,顯然要稍遜一籌,這時候想要撤回劍力,已經來不及。”
“當那一劍,刺入張掌教心臟之後,血陽真人終於意識到什麼,他明白這一戰自己已經輸了,對方在能夠擊殺自己的情況下留手,然而自己卻恩將仇報,將其一劍斃命。”
聽到這裡,陳封臉上流露出感歎的神色,道:“這位張掌教,真是一位大仁大義之人,可惜……”
麵對強敵,還能夠做到手下留情,最少陳封自問無法做到這一步。
而在陳封的觀念中,當兩名強大的劍修相遇,隻有全力以赴,才是劍修彼此間最大尊重。
當然,張天行掌教的行為,雖然與陳封內心的想法不同,但卻不妨礙陳封內心的欽佩之情。
至少張掌教這種胸襟氣魄,的確很讓人為之動容。
古易則是繼續道:“後來,血陽真人自知鑄成大錯,內心相當的悔恨,便帶著張掌教的屍身前往天下劍宗,準備負荊請罪,若是能死在劍宗修士之手,也算是以性命相抵。”
“天下劍宗一眾修士,見到掌教的屍身後,內心自然是充滿了仇恨,但經過高層的商議之後,最終卻沒有將血陽真人殺死。”
“在宗門內看來,既然掌教舍身取義,目的就是為了感化血陽真人步入正途,他們若是將血陽真人殺死,豈不是辜負了掌教的一番苦心?掌教的性命豈不也是白白葬送?”
“而血陽真人,經曆過此事之後,最終大徹大悟,選擇在天下劍宗隱居下來,從此不在世間行走,直至壽終正寢。”
“值得一提的是,血陽真人活到了兩千餘歲,隱居劍宗之後,再沒有殺過一人……他的劍道天賦,的確相當了得,傳聞在隱居不久,便是超越了巔峰時期的張天行掌教,而到了他生命末期,劍道感悟更是臻至化境,甚至有傳言稱,他有可能已經觸摸到了劍皇之境的門檻。”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