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言接近鎮中心時,就發現鎮中心北部外圍,村鎮結合部的荒地上。有一大片由木板、石棉瓦、帆布等材料搭建窩棚。這裡應該是,逃到這兒的幸存者們居住的地方。太史言發現,這片簡易的窩棚,比他原來居住的小平房,條件還要差的多。在通往鎮中心公路的東西兩側,分成兩大片,如同城外的棚戶區。
太史言大概轉了一圈,估計這裡容納了有7,8萬人。肯定都是其他各縣、鎮、鄉村、以及城市逃到這裡的幸存者。不過,可以看出,這些人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兩片棚戶區的環境,隻能用臟亂差了描述。太史言心想:“這裡的原住民,對待外來幸存者的態度,和岩赫良村,那些羅建族村民們相比,截然不同。看來,那曾家人,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
此時,應該是到了晚飯的時間。棚戶區內,所謂的各家各戶,已經開始做飯。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地上挖個灶坑。用樹枝、秸稈、破碎木頭等生火。然後,架上口破鍋子,不知道裡麵煮著些什麼?這些幸存者裡,大人孩子都有,也有幾位老人,但看著身體還都算硬朗。隻是,他們的衣著和氣色,和戰亂時的戰爭難民毫無區彆。衣衫襤褸,麵黃肌瘦,蓬頭垢麵的。
太史言身形一晃,便穿過了這片棚戶區。前麵橫貫著一道,幾公裡長,兩米高的鐵皮柵欄。把棚戶區隔絕在鎮中心之外,分割成兩南北部分。而柵欄的南側,也就是天石鎮的中心區。這裡,卻是完全另一番景象。這裡應該是天石鎮,原來的行政管理機構,市場,商貿區和鎮上的居民區所在地。此處,仍有電力供應。因為,山窪的最西南側,百翠山中,一條落差很大的河流上,架設著一座小型水電站。電力通過電纜,傳輸到整個山窪的各村,和鎮中心。但到了棚戶區那裡,就中斷了。棚戶區的幸存者,隻能靠篝火或是蠟燭、油燈照明。
此刻,這鎮子的中心區,卻如劫難前的小縣城一樣繁華。各種商鋪林立,燈火通明。星羅棋布的住宅小區內,也是萬家燈火。街麵上,身穿各色羅建族,傳統服飾的人流,熙熙攘攘。飯館、茶館、理發店等,裡麵也是人頭攢動,吆五喝六。就如同這裡,根本沒發生過任何災難。
太史言站在這裡,最高的一棟八層建築物樓頂。看著下麵,在大街上,來來往往;在各類商鋪中,進進出出的人群。用神念感知到,他們用於各種消費的東西,不是貨幣,而是一張張卡片。太史言暗想:要了解曾家的情況,還是應該先到棚戶區去。那裡的難民,很有可能是被,這裡的羅建族人,奴役和剝削著。
他想到此,便飛身回到了鎮外的棚戶區。他剛想隨便找一家人聊聊,卻在神念中發現,在西北側有一間,如臨時倉庫一樣,麵積比較大的工棚,裡麵聚集這十幾個人。而這些人紅色的身影,明顯比普通人要濃重一點。太史言知道,這些人應該是練過一些功夫,很可能是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