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軍令下達,趙術便待在幕府中處理軍務,與此同時,他在等醫者的消息。
戰役醫坊以及隨軍醫者,從一開始,便是為了滅掉諸越而準備的。
隻有醫者做好了準備,他才敢出兵,吞並東甌,然後劍指閩越。
一開始,他與王翦有過一次商議,關於大秦銳士對於諸越的戰事。
也曾與秦王政交流過。
上將軍王翦的打算是,大軍六十萬,兵分三路,一路從江東吳地南下,進入會稽山地,平定東甌。
一路從洞庭南下,進入閩水山地,平定閩越。
另外一路從湘水南下,攀越五嶺進入南海之地,平定百越。
但是這個決斷,被趙術否決了,靈渠不通,攻伐百越並非良機,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隻有輜重不絕,才能安心攻伐百越,就算是有所失利,也能夠進退有據。
所以,在趙術的乾涉下,靈渠已經開鑿。
而且就在楚地的大軍隻有三十萬之眾,這意味著他能夠動用的大秦銳士不多。
根本不適合分兵!
各個擊破,才是最好的選擇!
趙術遠比這個時候的秦王政,更清楚吞並諸越對於大秦,對於華夏的重大意義。
後世的華夏,因為明宣宗朱瞻基的一退,徹底讓華夏失去了染指中南半島以及蘇門答臘島,呂宋島的機會。
當年,朱瞻基犯得錯,他絕不會再犯。
縱然是付出再大的犧牲,再大的代價,他也要讓整個東南亞,成為華夏的固有領土。
那怕,從此他趙術,在華夏的曆史上,留下殘暴之名。
當年,武安君白起,寧為一秦,血洗六雄。
如今他趙術,也願意為了一秦,背負萬世罵名。
縱然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他也無所謂。
……
十萬大軍在大末演武!
趙術親自盯著。
他心裡清楚,這些西北漢子,適應楚地的氣候環境,本身就很難,更何況是比了楚地還要惡劣的東甌了。
此時,不是後世。
南方尚未開發出來,三晉才是中原核心。
若是大秦銳士沒有適應東甌的氣候與環境,就貿然出兵,那是對大秦銳士的不負責任。
曆史上,任囂,趙佗等人,第一次南征失敗,損兵折將的事情,絕對不允許發生。
在趙術看來,這一切都可以被避免。
不論是任何時代的戰爭,都要因地製宜。
從項燕死後,趙術就已經清楚地知道,華夏一統已經確定,一個腐朽的齊國,根本擋不住大秦銳士的鐵蹄。
秦王政與李斯想要盤整華夏,以及大秦對於中原的統治能否持久,已經是大秦朝廷迫在眉睫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現在如今的高位,趙術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武將,他自然是看的清楚。
如今的大秦,既在內憂,又在外患。
自從大秦兵出函穀關,開啟一統大戰,中原大地之上,已經發生了韓地貴族複辟。
幾乎可以預見,天下一統之後,這種複辟的事情不會少。
這便是內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