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對於占城稻的渴望(1 / 2)

兩人彼此算計。

趙術手握肥皂,不怕巴清不上門,反正主動權一直都在他的手中。

其實,從一開始見到巴清,趙術就開始刻意引導話題,讓兩人不歡而散。

巴清與秦王政關係很好,而且,行商多年,在巴蜀之地,勢力很大。

這導致,巴清很是驕傲,這樣做的人,不好合作。

他要晾一晾巴清,這樣一來,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更好拿捏巴清。

相比於漠北與大月氏乃是與東胡之地,趙術更希望得到巴蜀之外的消息。

隻有拿捏了巴清,他們才能更好的合作。

“家主,府邸到了。”

鐵七將軺車停在車馬場,朝著趙術開口,道。

“嗯。”

從軺車上下來,趙術便走進了書房,他要將關於巴蜀之外的情況整理出。

趙術清楚,對於大秦而言,巴蜀之外,遠比隴西之外更有用。

若是他沒有記錯,一直沿著巴蜀而出,然後過了滇池,夜郎等地,繼續南下便是進入了中南半島。

而在那裡,有一年兩熟的稻穀,也就是後世人稱的占城稻。

占城稻最大的特點便是高產、早熟、耐旱。

一旦找到引入中原,便可以在中南半島以及楚地推廣。

根據典籍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

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在大秦,隻能人工種地,收成全部依靠天氣。

這種靠天吃飯,往往是最不保險的,一旦天氣惡劣,往往會顆粒無收。

有時候,一次的春旱就會導致朝廷的糧食大減,而國人百姓也因此都挨餓。

而且最可怕的便是,這種情況一旦持續的時間長了,就會鬨饑荒,到時候場麵就會更加控製不了。

在大秦,大多數的稅收都是依靠糧食.......

喝了一口夭夭送來的熱茶,趙術眼中掠過一抹精光,在竹簡上寫寫畫畫。

趙術記得清楚,由於受地域氣候差異的影響,中原大地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便是南稻北粟。

大秦便是以粟為主。

但是,由於受生長周期的影響,一般如粟這等主要糧食作物均為一年一季。

這樣一來,朝廷唯一增加糧食產量主要依靠開荒拓田的方式。

但開拓荒地,常常會受到戰爭、氣候等環境影響,效率並不太高,糧食產量的提升速度很慢。

有時候,更是受到政策影響,朝令夕改,讓國人百姓得不償失。

而占城稻一旦引入中原,可以與中原大地上傳統的晚稻或小麥實現雙季輪種。

等大秦兼並楚地,便可以在楚地推廣種植,當然了也包括中南半島,以及百越之地。

若是從此形成雙季稻複種和稻麥輪作製在大秦各地推廣,這意味著糧食產量大大增加,糧食產量的增加,將會導致人口數量大幅增長。

曾經,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被稱為華夏的第一次糧食革命。至於第二次,則是原產於南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傳入。

這些作物普遍擁有耐旱且高產的特點,能在較惡劣的條件下生長,且不占用平原耕地。

可以在山地、丘陵等複雜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使可用耕地和糧食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