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杜蘅起身拱了拱手。
隨即兵部派了一個官員,隨著杜蘅去了一趟官報社,把報紙運到了金陵驛館。
驛館從旁邊開了一道角門,裡麵準備一個小小的院落,作為官報發貨點和出售點,並且張榜公告。
於是京城的百姓,都跑去驛館角門買報紙。
同時金陵驛站會派驛卒將報紙從去周邊的驛站,一站一站,傳遍全國。
杜家現在作為小印刷廠,在馮青梔的帶領下,家中的仆人都在緊鑼密鼓的印刷。
……
又過一日,楊敢和夏世蓮看著一車一車的報紙,被送去了金陵驛館,心裡五味雜陳。
“粗略估計,應該有兩萬份了吧?”夏世蓮弱弱的開口,“那就是八百萬錢,八千貫了。”
話剛說完,又一車的報紙送了過來。
報社的官吏和驛館的官吏一起負責,同時驛館這邊會陸續的派人將報紙傳出京城,交給下一個驛站。
“這一次的報紙賣完,估計官報社的虧空就填上了。”
楊敢悔的腸子都青了,但他依舊嘴硬“這次是他趕巧了,碰到永嘉之亂這種話題,要不然他這些報紙平常哪有這麼多人買?”
“是是是,彆看他印這麼多,實際未必賣得出去。”夏世蓮討好的說。
“他以為京城有那麼多人買,彆的郡縣就有那麼多人買嗎?等到賣不出去的時候,有他哭的時候,白白浪費了這許多成本。”
一邊說著,一邊悻悻的走了。
戶部那邊,也得到了消息。
後堂之中,陳尚書沉吟了良久,他也在後悔啊,當初為什麼沒投官報?
鬼知道他會跟兵部合作,把報紙賣到全國各地啊!
“尚書,你找我?”戶部左侍郎蔡玉龍進了後堂行禮。
陳尚書指了指座位,讓他坐下,說道“官報社那邊的情況,你都聽說了吧?”
“嗯,兵部那邊的驛站已經啟動了。”
“從昨天到今天,聽說已經三萬份了,這得多少錢啊!”
蔡玉龍笑道“印了這麼多,未必能賣出去吧?”
“大梁三百個郡,一個郡下轄數個縣,三萬份分攤出去,一個郡隻要一百份就夠了。就算百姓不買這些官報,那些衙門的官吏能不買嗎?”
“也沒有強製要求要買啊。”蔡玉龍皺了皺眉,“若是公文,也不必收錢,那就是報紙而已。”
“報紙雖是報紙,但說的是朝堂政事,那些地方官吏,是不是也想第一時間知道朝堂的風雲變幻?什麼渠道最快?看官報啊!”
蔡玉龍呆若木雞,當初官報隻被人當成是民間小報一般,誰也看不上,是為了給舊黨一些官員澄清,才被搬上了台麵。
誰也看不好,現在卻被杜蘅搞出了這麼大的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