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諸馬爭槽3(2 / 2)

拓跋恒、丁思瑾,都是開國功勳,跟著馬殷打天下的革命老前輩,德高望重的老同誌,馬希範還不敢進行肉體消滅,對於其他人,馬希範就沒那麼客氣了。

南楚著名文化大V、隱士戴偃,自號玄黃子人,祖籍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市),唐末躲避戰亂,逃到湘陰(今湖南省湘陰縣),故部分史料(如《資治通鑒》)籠統地說他是湘陰人。此君擅長吟詩填詞,尤其擅長諷刺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位合格的網絡噴子、鍵盤俠。

他目睹了湖南人民由盛轉衰的變化,看到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大筆一揮,寫了一百首諷刺時政的詩歌,裝訂成冊,取名為《漁父詩》。

某日,馬希範同誌意外讀到了“黑楚聖經”《漁父詩》,不由得勃然大怒,回頭問左右:“戴偃是什麼人?”

左右人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不知道他是想不拘一格降人才,還是想打擊報複,於是較為中和地回答道:“一個詩人,粉絲挺多的那種,不過生活過得是窮困潦倒。大王給他一個參軍、主簿之類的位置就可以了。”

馬希範聽左右這麼說,忽然豁然開朗,說道:“對對對,是得給他一個官兒做。既然他寫《漁父詩》,那我就賜他釣魚去吧。”遂下令把戴偃一家軟禁在碧湘湖,同時給看守的官兵下達了一條秘密命令:任何人不準接近他們(公私不得與通)!

也就是說,馬希範要把戴偃一家活活餓死。

關於戴偃的結局,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一便是被餓死在碧湘湖;

其二是說快要餓死的時候,戴偃把妻子兒女叫到身邊,說咱們分頭逃跑吧,能活一個算一個,夫妻二人育有一兒一女,老兩口擲骰子,最終兒子跟娘跑、女兒跟戴偃跑,隨後戴偃帶著女兒成功逃離碧湘湖,從此隱姓埋名,銷聲匿跡;

還有第三種說法,是第二個說法的續集,說戴偃帶著女兒一路向南,打算投奔嶺南,逃到永州的時候,聽到了馬希範去世的好消息。

驕奢淫逸與沉溺酒色形影不離,這兩大愛好必然導致財政赤字,應對財政赤字的方法則是轉嫁壓迫,讓全國百姓為之買單,正直的臣子必然勸諫,而“二代”們幾乎都不肯聽……

這就是“二代治國”的一般套路。“二代治國”的標準套餐中,還有最後一道不可或缺的壓桌大菜,那就是猜忌勳舊宗族。馬希範當然也齊活了。

首先進入到馬希範清理名單上的,就是馬希旺。

馬希旺是馬希聲的同母弟,母親是袁氏;馬希範的生母是陳氏。馬希聲與馬希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袁氏比陳氏更受寵,子以母貴,庶出的次子馬希聲成功擠掉了嫡長子馬希振,還讓馬希振不明不白地去世。

在群臣擁立馬希聲的時候,長子馬希振已經去世,所以就按長幼次序,推戴馬希聲襲位,而馬希聲和袁氏也坦然接受,毫無客套禮讓。

這讓同日出生的馬希範十分不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