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滅閩漣漪1(2 / 2)

於是派出三萬大軍,海陸齊發,馳援福州。

吳越援軍的及時到來,為福州李仁達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李仁達迫不及待地聯合吳越援軍對南城的淮南占領軍發動反撲,結果失敗,導致福州完全被包圍,從此中斷了與外界的聯絡。形勢更加嚴峻。

眼看福州的陷落隻差臨門一腳,淮南又分兩批次大規模調兵派往前線,先是征調董思安、留從效;後征調信州刺史王建封。

在相持階段,淮南軍隊反而討不到便宜。淮南在福州前線的總司令是王崇文,但無論是“四凶”陳覺、馮延魯、魏岑,還是降將留從效、“先登之功”王建封,都不聽從王崇文的號令,各軍各自為戰,互相爭搶功勞,人數雖眾,卻是一盤散沙,相互之間沒有照應,將士之間也因此離心離德。

這場福州之戰從946年的8月開始,到11月吳越國出兵,陷入僵局,淮南深陷福州泥淖,一直持續到了947年的3月。在此期間,耶律德光取得了第三次晉遼大戰的勝利,入主汴州,後晉滅亡。

陳覺矯詔出兵,強行開團,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挑起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打亂了李璟聯合契丹、夾攻後晉的既定方針,使得淮南錯失染指中原的最佳時機。

然而淮南得到了什麼呢?

淮南收獲了大紅大紅的財政赤字。龐大的軍費開支遠超李璟的預算。

淮南的杜昌業曾在淮南做兵部尚書兼判省事,“判省事”就是負責政府的日常運轉,可以接觸到國家的賬本,後來外放到江州做觀察使,在946年11月被調入中央,任吏部尚書兼判省事。當杜昌業重新查閱相關檔案時,當場搖頭歎息,說我這才離開幾年,國庫竟然消耗了一半,這還了得!

福州戰場剛剛轉入僵持階段,淮南的國庫就消耗過半。“吞並閩國”給淮南帶來的是包括巨額軍費開支在內的管理成本,這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來看是賠錢的。

關鍵就在於,淮南能否健康地挺過“短期”的寒冰期,迎接長期受益。

而福州的僵局也撼動了淮南在閩國其他地區的控製力。

比如漳州。

在福州戰事打響後,漳州將領林讚堯發動兵變,泉州刺史留從效出兵鎮壓,隨後讓董思安暫代漳州刺史。

李璟便正式任命董思安為漳州刺史。董思安的父親名為董章,“漳”犯父諱,所以堅辭不受。李璟便把漳州改名為“南州”,仍命董思安為刺史,然後征調留從效、董思安入援福州前線。

這件事也標誌著留從效對泉州、漳州擁有了實際控製權,福州戰事結束後,留從效毒殺董思安,割據泉州、漳州,李璟鞭長莫及,隻能妥協綏靖,設置清源軍,以泉州為總部,以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這是後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