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禮部尚書、判三司鄭元弼不肯向朱文進稱臣,他打算逃往建州,投奔王延政,結果被朱文進無情誅殺。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雖然朱文進的政變比較倉促,但總的來說,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大局,畢竟隻有四州之地嘛,說破天也就是一個藩鎮而已。
據史籍記載,當年王審知入主福州前夕,福州的桃林村突發靈異事件:半夜裡突發地震,伴隨著像是幾百麵鼓同時敲擊的聲音,次日天亮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田裡的禾稻全都倒插在土中。
此事發生後,王審知先入福州,再平全閩之境。
而當朱文進、連重遇發動政變的幾個月前,桃林村再次發生相同的靈異事件。人們頗為驚詫,說王氏興亡之兆如出一轍。
“國運興亡一禾苗”的說法也不太準確,因為王延羲雖然被滅,但建州還有個王延政。這次靈異事件未嘗不是王延政興起的吉兆。
王延政建立殷國,延續著王氏政權,也延續著王氏的種種缺點。
由於所謂的“大殷國”,隻是一個建州的彈丸小國,民困國窮,綜合實力比較弱,又長期與福州方麵處於戰爭狀態,目前大戰三場(建州之戰、汀州之戰、福州之戰),小規模的邊境衝突和摩擦更是從未間斷,巨大的戰爭消耗使得殷國財政更加困難。
史籍記載,“殷雖建國,實一州也。土狹民貧,軍旅不息。”
而與兩大鄰國(吳越國、淮南)的交惡,更使殷國舉步維艱。
於是,王延政也開啟了橫征暴斂、敲骨吸髓的操作。
首先,王延政也采取了“鑄大錢”的方法,無恥而隱蔽地攫取財富。據泉譜記載,王延政當時鑄造了兩種大鐵錢,一種是“天德通寶”,一種是“天德重寶”,二者的區彆是在“重寶”的北麵,有個“殷”字。
其次,是任用會搞錢的官員,竭澤而漁。
他的嫡係將領楊思恭深得寵信,因為楊思恭除了會打仗,還精通搜刮錢財。
楊思恭聚斂錢財的方法簡單粗暴,是那麼的樸實無華,一個字:加稅!也許是受到了王繼鵬的啟發,楊思恭也對境內的一切資源設置稅目,農田、山林、湖泊、河水等等都要交稅,另外一切商品如魚蝦、水果、蔬菜等也要交稅。
總之就是一句話,原來沒有征稅的,現在要征啦;原來就征稅的項目,現在翻倍啦。
建州百姓送給他一個綽號:楊剝皮。
潘承祐曾因勸諫王延政而險些喪命,王延政建國後,將潘承祐提拔為宰相。麵對王延政的種種暴政,潘承祐再次上疏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