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徹獲勝,擊斃一千餘人。
首戰告捷,建州軍士氣大振。王延政招募了一千多名敢死隊,趁夜蹚水過河,偷營劫寨。敢死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潛入潘師逵軍營,利用風勢,縱火焚營,主力部隊在城牆上擂鼓助威。建州水軍司令陳誨趁亂擊斃潘師逵,潘師逵所部頓時崩潰。
建州西側的威脅解除。
天亮後,王延政乘勝出擊,擴大戰果,對吳行真的營地發起了攻擊。
吳行真得到了潘師逵潰敗的消息,亂了陣腳,不戰自潰,兩軍還未接觸,吳行真就放棄陣地,先行逃跑。各軍將領也紛紛臨陣脫逃,兵敗如山倒,頹勢不可挽回。
茶山戰役,王延政總共擊斃一萬多人,並乘勝追擊,順勢占領了永平(今福建省南平市)、順昌(今福建省順昌縣)二城,將前沿陣地推進到將樂溪,形成“劃江而治”的局麵。從此扭轉了戰局,縮小了雙方的實力差距,為日後建立“大殷國”、與福州王延羲分庭抗禮奠定了基礎。史籍評論:“自是,建州兵始盛。”
王延羲不僅損失了近30%的兵力,更喪失了閩國北部的控製權,而吳越國的4萬援軍還有五秒鐘抵達戰場,王延羲必須做好準備。
既然王延政獲得了吳越國的援助,那麼王延羲隻能向淮南求援。“淮南雙雄”在南方諸國中,如同唐末的“晉汴爭霸”,或者古代微縮版的冷戰,兩個大國牽頭兩大陣營,在周邊各國展開代理人戰爭。
閩國的版圖基本是今天的福建省,東部是台灣海峽,東北部是吳越國,而淮南則從西北到西麵,對閩國完成了半包圍,僅在南部與南漢有一小段狹窄的接壤。而福州位於閩國的中部沿海,位於將樂溪的入海口,建州位於上遊。
這條河流特彆有意思,是由四條自西向東的河流彙合成一條河,再從福州出海。這四條從北往南分彆是建陽溪、邵武溪、將樂溪、溪水,邵武溪與將樂溪現在順昌交彙,合二為一之後繼續向東流,在過了沙縣之後與最南麵的溪水彙合,然後又在永平與建陽溪彙合。
而現在,順昌、永平均被王延政控製,也就是說,王延政牢牢控製福州的上遊,死死扼住了福州的脖頸。
當初王延稟就是從建州順流而下,推翻的王延翰,擁立的王延鈞。現在不僅建州被王延政控製,連順昌和永平也被他控製,王延政就好比一把懸在王延羲頭上的利劍,隨時可能要了他的命。
王延羲嚇壞了,不顧一切地向淮南求援。
恰恰是王延政高瞻遠矚,認為兄弟相爭畢竟是自家人的家醜,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最好不要請外人乾涉,自己先前向吳越國求援,僅僅是出於自保而已。
在取得茶山戰役的大獲全勝之後,吳越國的4萬援兵才姍姍來遲,抵近建州。王延政趕緊送上好酒好菜,拿出金銀財寶犒賞援軍,並請求吳越國退兵,“閩國的事,就交給閩國人來處理吧。麻煩您向後轉,齊步走。”
有道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假道伐虢的故事家喻戶曉,吳越援軍也許滅不了福州,但一定可以順手牽羊,滅了建州。這是王延政最擔心的。
吳越援軍總司令仰仁詮斷然拒絕了退兵的要求,並在建州西北紮營,“來都來了,空著手回去怎麼交代?我缺你這兩口飯、兩口酒嗎?幫你打福州,彆怕。”
契丹援助石敬瑭、劉崇,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模板。說是幫助你打內戰,但援軍不會傻到幫你當炮灰的,援軍隻是站在後麵助威、壯聲勢,真正到前麵當炮灰的,還得是被援助的一方,如果被援助的打了勝仗,並且有取得最終勝利的苗頭時,援軍才會加入戰鬥;而一旦被援助的一方失利,援軍扭頭就走是好的,不好的就直接背後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