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後周版三鎮連叛(2 / 2)

鞏廷美、楊溫斷然拒絕,奴寧不為刺史,也求主為天子!

郭威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麵許以高官厚祿,對鞏廷美、楊溫進行政治誘降,另一方麵,則任命前複州防禦使王彥超為徐州節度使,準備以武力強行接管徐州。

王彥超攜帶郭威的勸降赦免詔書來到徐州,勸降無果,於是奉郭威之命,對徐州展開軍事行動。

當時劉贇已死,河東劉崇割據自立,鞏廷美、楊溫閉城堅守,等待河東援軍。雖然他們有著鐵石一樣堅定的信念,但寡眾懸殊實在太大,兩個月後,王彥超利用水麵艦艇攻克徐州水寨,獨樹一幟地通過水路攻陷了徐州。鞏廷美、楊溫等被殺。

2,河東

在郭威誅殺劉贇的當天(951年正月十六),劉贇的親爹——河東節度使劉崇,在河東正式登基稱帝,沿用大漢國號即劉承祐的“乾祐”年號,高舉後漢之道統,為後漢帝國續命。但是曆史上通常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割據政權,稱之為“北漢”,位列“十國”,與劉知遠、劉承祐的後漢政權有本質的不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劉崇的勢力範圍實在太小。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劉崇建立的北漢隻有包含太原在內的12個州;《新五代史》則說隻有10個州;而《十國春秋》對上述爭議做了詳儘的考證,最終得出結論:11個州。

這當然不是簡單粗暴的“折中”。爭議就存在於隆州、蔚州上,因為蔚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了契丹人,而隆州則是北漢政權新設置。所以當劉崇建立北漢政權的時候,嚴格來講是10個州,建國後是11個州。

除了國土麵積小,北漢政權不被主流曆史接納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數典忘祖、背離初心。

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當初是借晉遼大戰的機會,漁翁得利,高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大旗,反遼、抗遼是後漢帝國的政治根基。

然而劉崇建立北漢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勾結契丹,積極出賣中原利益,爭當賣國賊、大漢奸。

劉知遠的棺材板已經壓不住了,估計不光是後人不願承認北漢是後漢的延續,假如死後有知的話,劉知遠本遠也不會承認劉崇繼承了後漢的衣缽。

劉崇對契丹的含情脈脈並非單相思,契丹人主動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雙方一拍即合,很快達成戰略同盟合作夥伴關係。

負責這次牽線搭橋的,契丹方麵是國舅爺潘聿燃。潘聿燃,《契丹國誌》寫作“潘聿撚”,《十國春秋》寫作“潘耀尼”,亦有史書寫作“潘聿”,音譯而已,不必在意,他是遼世宗耶律阮的姐夫,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時,任命他為滄州橫海軍節度使,當中原人反撲的時候,潘聿燃毅然決然棄城逃跑。

本來契丹大軍的撤退是有兩條主要路線的,滄州屬於東線,潘聿燃的逃跑行為若按軍法處置的話,肯定是死刑。然而在“橫渡之約”中,他因擁護耶律阮,不僅免除了責罰,還被任命為西南方麵軍總司令(西南路招討使),負責與中原接觸。

如今,中原內亂,周革漢命,潘聿燃非常聰明地聯係了河東劉崇,尋求戰略合作。劉崇方麵負責與之接觸的,是劉崇的次子劉承鈞。

契丹與河東劉崇,是王八看綠豆——對了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