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澶州兵變1(2 / 2)

郭威的路線跟他來的時候基本一致,第一站是滑州,然後是澶州,再往北就是魏州了。上個月,郭威南下的時候,從魏州到澶州,耗時一天;從澶州到滑州,耗時一天;從滑州到汴州用了兩天。

又花了兩天時間對峙、交戰……總之,11月15日從魏州出發,行軍、對峙、交火,22日就已經入汴接管,整個伸冤維權的過程僅僅用了一個禮拜。

那麼現在蠻夷犯邊,郭威原路返回,耗時多久呢?

12月1日,從汴州出發,4日,剛剛到滑州,而且郭威還下令原地休整,要“駐馬數日”,數日是幾日呢?

郭威一直休整到12月16日,才向澶州進發,又過了3天,12月19日才到了澶州。

原本兩三天的路程,郭威愣是磨磨蹭蹭地走了近20天。

“請問郭威同誌:北戎犯疆,深入河北,攻掠郡縣,屠戮我民,十萬火急,刻不容緩,為何逡巡不前,將置我民於倒懸?”

郭威緊鎖眉頭,瞪著眼睛,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反問道:“難道我們指望的是天下太平、沒有蠻族入侵?大臣們全是忠臣,一旦國家有難,就會不顧一切地衝在最前線,為國家為民族無償地奉獻一切?——不會吧?”

郭威自有他的難言之隱,簡言之,當了婊子還想立貞節牌坊。話糙理不糙。

他的羽翼尚未豐滿,而劉氏的威脅有增無減,一切都充滿變數。如果他火速抵達河北,與契丹拚個兩敗俱傷,那麼劉氏將死灰複燃。

史書對於這20天的記載是非常隱晦的,人為馬賽克了。

其實郭威在這20天裡非常忙碌:穩定後方;明修暗度;天意民願。

1,穩定後方

郭威入汴時,將躲藏在民間的宰相竇貞固、蘇禹珪找到,好言安撫,命他們官複原職,郭威北上時,兩位宰相依舊“權知國事”。當然,與二人一起“權知”的,還有一人——樞密使王峻。

竇貞固、蘇禹珪之所以能夠活命,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到蕭牆之變中,而他們之所以沒能參與其中,是因為他們的“宰相”當得有名無實,長期靠邊兒站。所以這次“官複原職”並不是恢複“宰相”的職能,而是恢複“靠邊兒站”。

換句話說,是王峻同誌權知國事,竇貞固、蘇禹珪是郭威集團的政治花瓶。

提拔範質等才學出眾、品德高尚的文官。

範質是位超級學霸,九歲時就能寫文章,十三四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給彆人當老師,答疑解惑了。明宗朝進士及第,先為許州幕僚,後出任汴州封丘縣縣令。

有意思的是,範質及第時的名次是第十三。我們有個誤區,認為名次越靠前越好,其實不然,這裡有個潛規則——傳衣缽,那就是看主考官(知貢舉)當年及第時的名次,他當年的名次就是今年新及第進士的最優名次。範質的主考官是和凝,和凝當年的名次是十三,他非常欣賞範質,於是提筆欽點“十三”,換句話說,第十三名的範質才是“狀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