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淮南試探(2 / 2)

按照《十國春秋》的記載,李守貞派的使節朱元、李平成功抵達了淮南,而且完整記載了李守貞寫給李璟的奏表。

在該奏表中,李守貞自稱是唐室後裔,幾乎照搬了漢末“劉皇叔”的演講模板,大意是:

“唐室衰微,權臣當道,江山社稷被奸人篡奪,而身為皇室宗親的我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對此是痛心疾首,常思匡扶唐室,值中原之多事,我就投身革命事業,從一個小兵做起,南征北戰,建立功勳,隻盼望著有朝一日能恢複祖宗基業……

隻可惜壞人來得太突然,他們要把我的革命熱情澆滅,兵臨城下,雖然我躬冒矢石,率領忠義之士頑強抵抗,也做好了為李唐王室拋頭顱、灑熱血的準備……

但我突然聽說,咱們李唐王室另有一位出色人物,就是陛下您了!您雄霸江淮,威震江左,禁暴弭亂、推亡固存,有王者之風,是匡扶唐室、繼承大唐江山基業的不二人選!

咱倆都是唐室宗親,您不救我,誰救我?我不忠於您,我忠於誰?請您現在立刻出兵援助,咱倆裡應外合,如此一來,您就擁有五伯之風、不遜桓文之主,倘若真的成就了大業,那麼……對吧。”

“五伯”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他們另有一個較為熟知的合稱——春秋五霸;“桓文之主”是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並稱,也是借指春秋五霸的意思。

原文中的這句是“……爰遣偏師,出為東援,則五伯之風不讓桓文之主。”文言文中常見的互文修辭手法而已,不多解釋。

多說一句,文言文為了結構美、意境美等等,經常使用一些諸如誇張、互文等修辭手法,即便是正經嚴肅的官方正史,也不要咬文嚼字,矯情一字一詞。比如我在前文引用了《舊五代史》和《資治通鑒》的記載,說李守貞被郭威團團圍住,派出的使節都被截獲,與外界失去聯係……《十國春秋》立刻打臉。其實不是打臉,而是《舊五代史》、《資治通鑒》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不是硬傷、穿幫。

李守貞明確地向南唐李璟稱臣,請他出兵北伐,最終目標是搞掉後漢,恢複大唐。他所說的話,句句撩在李璟的癢癢肉上。

李璟征求群臣的意見,大家也一致同意北伐中原。於是,李璟詔令李金全掛帥,北伐中原、救援河中李守貞!

南唐的“北麵行營招討使”李金全,就好比段子中的“蒙古國海軍司令”一樣,接到詔令,老淚縱橫,“終於轉正了!”

但是南唐與河中之間,橫跨這幾乎整個中原。李璟去救李守貞,就像蒙古國派海軍去波斯灣乾涉彆國內政一樣不靠譜。

南唐與中原的邊境線幾乎是劃淮河而治,隻是到了最東邊,過了泗水之後,邊境線向被移動,南唐的領土包含了海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連雲港市。也就是說,如果從彆的地方北上,南唐軍隊需要頂著中原的火力壓製強渡淮河,而唯獨在東部沿海,可以從容地跨過淮河,直接威脅黃河流域。

李金全果然率領大軍以海州為跳板,直接進入後漢境內,逼近沂州(今山東省臨沂市)。李金全下令飽餐戰飯,吃飽了好上路。

剛吃一半,斥候飛奔來報,說後漢的軍隊僅有寥寥數百人,正在集結,而且全是老弱病殘孕,請求突擊!

李金全一聽,立刻放下碗筷,當場下達軍令:敢言出戰者,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