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大的挑戰——劉知遠
石重貴即位後,劉知遠就遭到猜忌和疏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劉知遠也因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這場雲詭波譎的爭鬥中獨善其身,保存了實力。
在整個晉遼大戰中,隻有第一次戰役的開始階段,契丹佯攻河東,被劉知遠擊退,此後契丹的主攻方向就一直圍繞在山東戰場,劉知遠得以坐山觀虎鬥。石重貴在最後關頭,才詔令劉知遠進京勤王。
劉知遠集團風雨不動安如山,一方麵秣兵曆馬,增強實力;另一方麵則使出渾身解數“躲漢子”,遠離晉遼大戰。石重貴命他東出太行山參戰,劉知遠嘴上答應著,實際卻以各種理由推脫,始終不出太行山。
現在,晉遼大戰有了初步結果,後晉亡了,契丹入主中原。
石重貴、耶律德光、劉知遠,大家都是一個山上的狐狸,就不要講聊齋了。
耶律德光一麵派兵進駐太行山附近的關隘,一麵派人聯絡劉知遠,表示希望得到他的認可。
劉知遠則派部將王峻攜帶三份奏章入京朝覲拜碼頭。
第一封奏章,祝賀契丹入主汴州、接管中原,河東方麵表示承認、擁護大遼帝國,願意向大遼稱臣納貢;但是——
第二封奏章,河東地區比較特殊,蕃漢雜居,民族成分複雜,又是邊防重鎮,事關重大,我實在是脫不開身,請原諒我不能親自赴京覲見;
第三封奏章,按理說,我應該隨此奏章向您進貢一份厚禮,但大遼軍隊已經越過太行山,對我太原形成包圍之勢,河東百姓驚恐不安,道路因此不通,等陛下把軍隊撤回,消除了誤會,安撫了百姓情緒,我自然向您進貢。
太會算計了,連禮物都省了,不做無謂的投資。
劉知遠把耶律德光的心思拿捏的死死的,耶律德光果然“厚待”了劉知遠,賞賜給劉知遠一根木棍。
但是——這也不是尋常的木棍,因為按照契丹的禮法,隻有極為尊貴受寵的大臣,才會得到這種賞賜,如同中原禮法中的“賜幾杖”。
據說,當王峻舉著這根破木頭棍子回太原的時候,“契丹望之皆避路”,一種“如朕親臨”的氣質。
王峻回到太原,將一路見聞如實彙報給劉知遠,於是“帝(劉知遠)知契丹政亂”,認為契丹肯定無法長久統治中原,是時候該考慮一些大事情了。
為了進一步麻痹契丹,劉知遠再派河東二把手——太原副留守白文珂到汴州覲見,這一次,白文珂沒有空著手,而是攜帶了一批綢緞珠寶和名馬,向耶律德光表示順從。
心驕氣傲的耶律德光選擇了跟劉知遠攤牌,派人給劉知遠傳話:“你既不肯侍奉南朝,又不願侍奉北國,你到底幾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