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漁翁得利——後蜀
借著中原內亂的好機會,後蜀趁火打劫,收獲了不少實惠,不再贅述。
4.2力不從心——南唐
淮南勢力雖然沒有染指中原的實力,卻從來不缺乏一顆覬覦中原的野心,淮南派使節抵達汴州,對耶律德光入主中原表示祝賀,同時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請求耶律德光允許他們派使節去長安修複唐朝皇帝的陵墓。
此時的淮南政權的國號是“唐”,史稱“南唐”。開國君主是徐知誥,徐知誥是徐溫的養子,據說本姓李,於是徐知誥自稱是大唐皇室後裔,改回本姓李,並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立廟。
公元943年,徐知誥(李昪)去世,其長子徐景通(李璟)襲位。
據史籍記載,耶律德光入主汴州後,曾對李璟發出軍事威脅:
“請會盟於境上,辭不赴。”——《十國春秋》
史書都是很婉轉的,比如把逃跑稱作“狩”,玄宗李隆基西狩、僖宗西狩;再比如曹操挑釁孫權,說“與將軍會獵於吳”。所以這裡的“請會盟於境上”的真實意思是耶律德光對李璟發出軍事威脅,“過來,跟老子比劃比劃,敢嗎?”
而《江南野史》的記載就非常扯了,說耶律德光是要冊封李璟為中原之主,恢複大唐江山社稷……然後李璟非常謙虛,說隻希望淮南與契丹維持舊好,彆的不敢奢望。同時也指出李璟不敢所有奢望的原因,“閩役憊矣,其能抗衡中國乎?”
李璟對左右近臣說出了實話,我們在福州損失慘重,哪兒有能力問鼎中原呢?忍了吧。
當李璟提出去長安修唐室陵墓時,遭耶律德光的果斷拒絕。所以《江南野史》的記載半真半假,說冊封李璟為中原之主是假,李璟深陷福州戰場而迫不得已向契丹示弱是真。
一個月後,南唐才從福州戰場的泥淖中解脫出來,又過兩個月,契丹在中原屢戰屢敗,被迫北返,耶律德光中途暴斃,留在汴州的大將蕭翰也棄城北逃……
李璟認為這是染指中原的好時機,於是下達北伐詔書:“乃眷中原,我之故地。”同誌們,反攻救國,人人有責,朕帶你們回老家!
掛帥北伐的為原後晉叛將李金全。石敬瑭時期,安州王暉叛亂,李金全前往代之,成為安州安遠軍節度使,天福五年(940)畏罪叛逃。
軍隊還未完成集結,就聽說劉知遠已經進駐汴州,於是李璟取消了北伐行動。
在後晉滅亡到後漢控製中原的這半年多時間裡,中原的勁敵南唐(淮南)幾乎沒有討到任何便宜。
4.3名不虛傳的“高賴子”——荊南
耶律德光入主汴州,荊南高從誨立刻派使節進貢稱賀,恭喜契丹入主中原,契丹亦派使節送來名馬等禮物。
與此同時,高從誨還派人去了太原,對劉知遠勸進,表示荊南方麵支持劉知遠稱帝,作為回報,請劉知遠割讓郢州歸屬荊南。劉知遠痛快的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