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誰主中原4(2 / 2)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非要矯情的話,在公元947年,中原被契丹人正式統治。

後梁與後唐有半年的重疊共存期;後唐與後晉亦有短時間的重疊;然而後晉與後漢之間,卻有一個斷檔。

946年12月,後晉滅亡,但耶律德光並沒有立刻扶持傀儡,而是直到一個多月後的2月1日,才宣布改國號為“大遼”,從法理上來說,中原土地從此正式成為大遼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半個月之後,2月15日,劉知遠在太原建國稱帝,建立後漢,又經過4個月的爭奪,最終於6月份進入汴州。也就是說,後漢與後晉並非無縫銜接。

於是有人借題發揮,抖出一個“冷知識”,說“五代”應為“六代”或“五代半”,因為契丹人的大遼曾夾在其中,更有甚者直接喊出中原漢人“亡國滅種”。

這就危言聳聽了,不全麵,不準確。

耶律德光雖然入主汴州,登基稱帝、改換國號、改元大赦,但契丹人對中原的控製一直停留在了“名義上”的範疇,除了汴州及河北地區是被契丹實質控製外,廣大中原領土屬於“傳檄而定”,地方藩鎮向契丹稱臣,隻是權宜之計。契丹在地方根本沒有軍事存在,頂多派個“市高官”,縣一級的就已經失去管控,根本沒有一竿子插到底,這導致後來中原民眾脫離契丹時,連“監軍”都沒得殺。

換句話說,這個“大遼”在中原地區根本不是中央集權製,而是披著中央集權製外衣的類似封建製的不倫不類的怪胎。既做不到集權,也不願意封建,糾結了幾十天而已。

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十天裡,中原人的反抗此起彼伏,不亦樂乎。

【十麵埋伏】

1,西北雄風

耶律德光入汴後,派使節攜帶撫慰詔書送往天下各道、各鎮,各鎮節度使、各道觀察使幾乎都接受了詔書,並上疏稱臣。在絕大多數中原漢人跪地投降的時候,帝國西北方傳來了一個強硬的聲音。

涇州彰義軍節度使史匡威整軍備戰,拒絕向契丹稱臣。

史匡威,“紅三代”,他的父親是史建塘,人送外號“史先鋒”,是與周德威齊名的河東猛將,丁會獻潞州投降後,朱溫率大軍反撲潞州,史建塘夜襲梁營,嚇得兩軍不敢離營外出,相互警告,說一定要躲著史先鋒。

柏鄉之役時,史建塘與周德威合力擊敗“王鐵槍”王茂章,據演繹,史建塘與王茂章單挑,打得王茂章口吐鮮血,在五代英雄中,排行第二,僅次於李存孝。討伐鎮州張文禮時陣亡。

要說起史匡威的祖父,那就更是大名鼎鼎,那便是李克用帳下名將——史敬思。李克用遭遇“上源驛事變”時,史敬思如許褚附體,獨自一人在汴橋斷後,力戰而亡,為李克用贏得了時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