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貴聽完郭仁遇的彙報,大失所望,但他還是不甘心,於是再派使節向王武詢問真相,希望得到他真誠的回答和明確的態度,畢竟這將是一場決定三國命運的滅國之戰,作為盟友,要坦誠相待。
王武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答非所問,避重就輕,雲山霧繞地一通胡侃。石重貴絕望了,看來高麗人的目的還是騙吃騙喝,靠不住。
在契丹這邊,在兩次失敗陰雲的籠罩之下,“扶晉派”的“太後黨”崛起,“滅晉派”的“帝黨”處境堪憂,述律太後有可能重新架空耶律德光,垂簾聽政,或者乾脆廢掉耶律德光,臨朝稱製。
耶律德光即將前功儘棄,他隻能背水一戰,務必再發動一次南下侵略戰爭。這也將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豪賭,隻許成功,不能失敗。
那麼開戰的理由呢?耶律德光如何頂住兩次失敗的壓力,突破“扶晉派”的層層阻力呢?
理由就像海綿裡的水,要擠,總會有的。
1,高麗間諜
趁熱打鐵,先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宇宙第一強國,高麗國。
在高麗王建、王武父子與後晉政權的前期聯絡中,並不是通過正規外交人員,也沒有使用正規外交途徑,負責充當中間人來回傳話的,竟然是一個來自西域的和尚——胡僧襪囉。
在石重貴與高麗王武密切來往的時候,契丹人在雲州地界內捕獲了後晉的間諜人員。
有意思的是,中原方麵的史料上查無此事,《遼史》中也僅有一句話的記載:“十二月……雲州節度使耶律孔阿獲晉諜者。”
短的不能再短,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就占了幾乎全部,對於事情的描述則隻有四個字“獲晉諜者”,我們抓住了後晉的特務。特務有幾個、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如何處理等等一切關鍵問題,都沒有透漏。
也許他們真的是負責與高麗國聯絡,也許是有其他秘密任務,更有可能他們根本就不是間諜。在那個年代,“敵軍奸細”是屢試不爽的萬金油,任何一個外國商旅都可以被定義為間諜,甚至本國公民也可以。
前文說過,在耶律德光發動晉遼大戰之前,就有耶律迪輦在上京捕獲後晉間諜的說法,《遼史·太宗本紀》還一本正經地說道“知有二心”,此事件也成為契丹南下的理由之一。
這一次,契丹人故技重施,又說抓到了後晉間諜。
由於史料的空缺,讓我們可以適當地發揮想象,合理的推測。石重貴當然有可能真的往幽雲十六州派了間諜,收集情報;也有可能這又是契丹人手中的一袋洗衣粉。
如果真是負責聯絡高麗國合攻契丹的間諜,那麼高麗國真是把石重貴坑慘了,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