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在趙延壽、楊光遠等人的誤導下,對中原形勢做出了嚴重的誤判,他認為後晉是座搖搖欲墜的破房子,隻需在門口踹上一腳,便會轟然倒塌,於是采取了閃擊戰的策略。沒想不出一個月,就陷入到了戰爭的泥淖。
閃擊戰的戰略目標已經失敗,耶律德光事先根本沒有充分的調研,更沒有製定B計劃。一個優秀的統帥,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見招拆招的是將軍,全國一盤棋的才是元帥。
2,後晉即將完成戰略合圍。
雖然劉知遠並沒有如約投入到山東戰場,杜重威、馬全節也因此受到牽製,但馬全節依然調派一支偏師,配合澶魏主戰場,切割契丹的後路。就在耶律德光退兵的時候,馬全節攻克了泰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非江蘇泰州),俘虜兩千人,繳獲全部糧草物資。
當時兩國的邊境線在河北地區呈現出反“S”形,即後晉控製的易州凸進遼國版圖,而遼國的泰州、莫州、瀛洲則凸進後晉版圖,兩相咬合、犬牙交錯。
泰州與莫州呈東西走向,一字排開,瀛洲則在莫州以南。三個城池填充著契丹向南延伸進後晉版圖的行政半島。其後便是涿州、幽州。
馬全節攻克了泰州,就等於把耶律德光退路壓縮到了瀛洲——莫州——涿州——幽州這條狹長脆弱的一條細線上。如果馬全節繼續向東,攻克莫州,那麼……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3,路線鬥爭
契丹國內“扶晉派”的核心人物——述律太後,原本就不支持輕率冒進地對中原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特彆是在前兩個原因的作用下。所以才十萬火急地送來緊急命令,讓耶律德光必須收兵回家。
耶律德光分成東、西兩路,東路由耶律麻荅率領,經博州、德州、滄州,進入幽州地界;西路則由耶律德光親自率領,走貝州、冀州、深州,貼著泰州,進入幽州。
由於景延廣沒有進行追擊,兩路契丹軍皆得以從容退去。西路,耶律德光路過貝州時,任命趙延照為貝州永清軍留後,一來是為大軍斷後,阻擊有可能出現的後晉追兵,二來是為契丹經營南下橋頭堡,為下一次入侵打基礎,貝州的百姓人口則被當做戰利品,裹挾北上;東路,耶律麻荅攻克德州,生擒包括德州刺史尹居璠在內的將吏二十七人。
雖然這次戰役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它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它刷新了兩國對彼此的認知,中原人不再對契丹談虎色變,而契丹也一改輕視的態度。
就在七年前的河東戰爭中,石敬瑭手裡的兵力滿打滿算不到一萬人,卻在契丹的幫助下,一舉推翻李從珂的統治。僅僅過了七年,當契丹人以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重返中原時,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原弱雞,居然能跟他團戰對推,還能打個平手。
這也從側麵肯定了石敬瑭這些年的統治還是可圈可點的。
在交戰中,雙方互有叛徒出賣,也都有擴大戰果的機會,也都陰差陽錯地與之失之交臂。總體來說,第一次戰役打得還是中規中矩,合乎章法,基本就是實力硬剛。對於後晉來說,能打成平手,實屬不易。
我們也不好事後諸葛亮,指責景延廣過於保守,喪失追擊契丹的大好機會。景延廣也有適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