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三大戰役之戚城戰役4(1 / 2)

自明宗李嗣源時期的“夏州之戰”後,夏州就已經實質性割據,現代主流觀點認為當時的中原王朝與遼、夏州李氏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其中,夏州李氏的實力毫無疑問是最弱小的。

夏州李氏間於齊楚,雖然領導權曆經幾代人的更迭,但拓跋李氏的血脈一直得到了延續,更要的是,他們的治國理念也一脈相承,即間於齊楚,以政治、外交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反複於中原王朝與契丹之間,兩頭吃香。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他們是割據稱雄的叛徒,“夏獨分子”、國家分裂分子。收複夏州,是中原人自唐末、五代再到宋朝的夢想。

北宋時期,中原人就曾與西夏爆發過大規模戰爭。到了南宋時期,中原人的首要任務成了“王師北定中原日”,收複淮河以北比收複西夏要迫切,所以“夏州問題”才被人為擱置、忽略。

所以在李彝敏看來,他在夏州搞事情,應該會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道理就跟契丹支持石敬瑭一樣。中原王朝可以在夏州的內鬥中坐收漁利,何樂而不為?

隻可惜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選擇的時機不對。

那時候,晉遼兩國之間已經劍拔弩張,即將爆發大戰,在這時候,後晉根本沒有精力更沒有能力去乾涉夏州的內亂。如果李彝敏成功了,後晉當然可以順水推舟,但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失敗了。

這時候的逃到後晉控製區尋求政治避難的李彝敏,就好比是契丹境內的趙延壽。

石重貴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下詔把叛徒李彝敏押赴夏州,請李彝殷同誌將他斬首。把一項棘手的政治負擔變成了政治資源,李彝殷欠了後晉朝廷一個大大的人情。

不出半年,石重貴套現了,李彝殷出兵攻打契丹。

李彝殷非常聰明,他沒有在第一時間出兵,而是略作觀望,也許他並不知道後晉在山東戰場取得了馬家口大捷,但他一定獲悉了山西戰場的戰況。

在國際政治中,沒有人會雪中送炭,隻會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

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個月,契丹遭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在山東主戰場陷入到一種極為不利的境地:

1,遍地遊擊隊

最西麵,夏州李彝殷親率四萬大軍入境作戰;山西戰場,契丹全線潰敗;山東主戰場,遭遇了戚城之敗、馬家口之敗。

耶律德光氣急敗壞,開始遷怒於漢人。

在“貝州大屠殺”之後,耶律德光已經開啟了公關之路,把自己裝扮成仁慈寬大之主,讓契丹軍隊以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在新占領地區,例如博州等地。契丹人對占領區人民表現地溫柔體貼,還給有才華的人升官加爵,沐浴大遼帝國的浩蕩皇恩。

現在,耶律德光撕下了虛偽的麵具,凶相畢露,對占領區的漢人百姓再次舉起了屠刀,殺人泄憤,而對於被俘的後晉士兵,則采取更加殘忍的手段虐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