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戰場的勝利同樣鼓舞了士氣,打破了契丹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當然,山西戰場本身就是助攻,契丹人的主力主攻部隊全在山東戰場。
上文提到,如今晉遼兩國沿黃河對峙,情形非常像當年的李存勖滅梁之戰。而在那場戰爭中,李存勖實施了“左勾拳行動”,從黃河下遊的鄆州一帶渡過黃河,然後憑借騎兵的快速機動優勢,直接掏心,閃擊汴州。
二十年過去了,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但有一個名叫竇儀的人沒有忘,因為他現在是鄆州觀察判官,鄆州的首席謀士,他非常清楚鄆州的重要性,雖然遠離主戰場,但很可能成為製霸全場的關鍵突破口。
而且山東半島內的青州楊光遠與契丹暗通款曲,倘若與之裡應外合,協助契丹從鄆州一帶渡過黃河,在馳入汴州……“左勾拳行動”將上演2.0版本,滅晉。
經過竇儀的提醒,石重貴驚出一身冷汗,於是急忙調兵遣將,分兵防守沿河各處重要渡口:派石贇(石敬瑭之堂弟)駐守麻家渡;何重健駐守楊劉城;白再榮駐守馬家口;安彥威則駐守河陽,防止契丹反其道行之,以“右勾拳”從西麵攻打洛陽。
剛剛部署完畢,就收到了鄆州方麵的緊急奏報,說博州(今山東省聊城市)刺史周儒向契丹獻城投降,並與楊光遠暗中勾結。
石重貴後脊梁發涼,直呼僥幸。博州位於貝州與鄆州之間,在古黃河以北,與鄆州隔河相望。
博州是契丹軍隊爭奪楊劉城、馬家口等鄆州附近渡口的橋頭堡,如果契丹軍隊以博州為跳板,沿黃河伺機尋找渡河點,而楊光遠則在南岸予以配合,那麼“左勾拳”2.0妥妥的。
博州刺史周儒與楊光遠、耶律德光串通,俘虜了派駐到鄆州的蔡行遇,然後引導契丹將領耶律麻荅從馬家口渡過黃河,並在黃河南岸搶修防禦工事,構築灘頭陣地,為後續主力部隊做準備。
這位耶律麻荅,亦作耶律麻答、耶律麻達,音譯,其實也可以寫作“野驢馬達”。《遼史》記載為“耶律拔裡得”,耶律德光的堂兄弟。他的父親是耶律阿保機的親二弟,耶律剌葛,天生叛賊,三次“諸弟之亂”的始作俑者,因而被耶律阿保機改名為“暴裡”,不知契丹語中是何意思,反正不是好詞兒。後來剌葛叛逃到中原,投奔了李存勖,被李存勖認為養子,“胡柳陂之戰”時,又背叛李存勖投奔後梁,李存勖滅梁後,“怒其反複”,將其淩遲處死。
為方便敘述,我們管他叫耶律麻荅,其父剌葛。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從契丹那邊論,石重貴該管耶律麻荅叫“叔爺爺”,或“從叔祖父”;如果從中原這邊論,石重貴則與他平輩,稱呼兄弟即可。
簡單捋:
契丹版:倫理關係的核心人物是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是石重貴的乾爺爺,是耶律麻荅的堂哥。所以耶律麻荅就是石重貴爺爺的堂弟(從弟),石重貴嚴格來講,就要喊一聲“從叔祖父”。
中原版:倫理關係的核心人物是李存勖、李嗣源。李存勖認剌葛為養子,那麼剌葛之子耶律麻荅,就是李存勖的乾孫子;李嗣源是石重貴的外公,石重貴是李嗣源的親外孫。李存勖與李嗣源是乾兄弟,平輩。也就是說,耶律麻荅是石重貴他親姥爺的乾弟弟的乾孫子,再提煉一下——叔外公的孫子,二人當以“表兄弟”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