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處讓祖籍滄州,原本在滄州服役,是張萬進的部下。
張萬進則是劉守光的部下,劉守光囚父奪權之後,又奪取了兄弟劉守文坐鎮的滄州,並讓自己的兒子劉繼威做滄州義昌軍節度使,因劉繼威年幼無知,不能獨當一麵,特意安排張萬進留在滄州,輔佐兒子劉繼威。
劉繼威雖然在治理軍政方麵年幼無知,卻在其他方麵是個老司機,據說是把張萬進的妻女強行不可描述,於是張萬進發動兵變,誅殺劉繼威,接管滄州,隨後便向後梁、河東李存勖同時表示歸附。
後梁悍將楊師厚及時而霸氣地率領大軍前來接管,張萬進懼而獻城,被楊師厚表奏為青州節度使,後移鎮兗州。
後來,張萬進據城而叛,向河東李存勖歸附,後梁派大將劉鄩征討,張萬進閉城堅守,並派劉處讓到河東搬請救兵。
當時李存勖正與後梁激戰,爆發了著名的“胡柳陂之戰”,河東名將周德威陣亡,李存勖以慘痛的代價進軍德勝渡,分身乏術,無力支援兗州,於是對劉處讓表示愛莫能助,請張萬進同誌自求多福吧。
劉處讓就在李存勖的大帳外,割下自己的耳朵,以自殘的方式懇請李存勖出兵相助,大聲疾呼道:“我家主公張萬進之所以被大軍圍困,是因為要歸附明公您,而您卻要不管不顧,陷他於水火。如果您不願出兵,請先殺了我!”
隨後,渾身是血的劉處讓轉過身子,麵衝兗州方向嚎啕大哭,“主公,我對不起你,也沒臉回去見你了,就讓我在這裡以死謝罪吧!”
河東軍士聞之動容。李存勖也被他的忠義之氣所感動,在“胡柳陂之戰”的緊張局勢下,愣是從牙縫裡擠出數千兵馬,馳援兗州。然而未等他們趕到,劉鄩就攻克了兗州,張萬進被殺。於是,劉處讓就留在河東。
李存勖以劉處讓為“客省使”,相當於外交官。劉處讓“截耳訴軍門”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都敬佩他是當世義士,自帶英雄光環,外交工作也開展地極為順利。因此多年來一支從事這方麵的工作,在外交體係內屢屢升遷。
李從珂時期,魏州劉延皓遭遇兵變,被亂軍驅逐,李從珂派範延光前去平叛,而派劉處讓為河北轉運使,此時的劉處讓就與範延光有了更進一步的交集,二人搭夥共同平定了魏州軍亂。
事成之後,範延光就被任命為魏州節度使,而劉處讓則升為宣徽南院使,繼續回到中央。
範延光叛亂後,石敬瑭派楊光遠掛帥,劉處讓為參謀,二人搭夥再平魏州。期間,因洛陽張從賓叛亂,石敬瑭安排劉處讓分兵去汜水關助戰。張從賓被平定後,劉處讓再回魏州前線。
如今,範延光在投降問題上舉棋不定,石敬瑭便安排劉處讓做最後的努力。
“無耳義士”劉處讓是忠義的化身,他代表著誠實守信,其實無所謂他說什麼,隻要他出現,就代表著石敬瑭的誠意。而且劉處讓還曾與範延光親密共事,於公於私,劉處讓都是石敬瑭最後的王牌。
果然,劉處讓起到了作用。
範延光終於下定決心投降,先派兩個兒子範守圖、範守英前往楊光遠大營,被轉送到汴州扣為人質,隨後派親信將領攜帶“歸命請罪表”到汴州覲見,表示願意接受組織上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