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三鎮連叛7(2 / 2)

空名官告,即空白的官員委任狀,楊光遠可以隨意填寫姓名,即刻產生法律效益。這是極大的特權,再往前半步,就是“便宜行事”,或者“墨製”(以皇帝的名義隨意下達指令)。

天福三年(938)4月,石敬瑭又給楊光遠加兼中書令;5月,以楊光遠之子楊承祚為駙馬,以女兒長安公主下嫁之;6月,又給楊光遠及其部下七人改鄉裡名號,即更改其家鄉地名,如“衣錦鄉”、“沛王裡”,總之,就是皇上拍大臣的馬屁。

古今中外,無數例子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味地妥協退讓隻會使對方變本加厲。

楊光遠得寸進尺,雖然身居魏州城下,卻頻頻上疏朝廷,乾預中央事務,而石敬瑭也都非常給麵子,隻要楊光遠有所指示,石敬瑭一定照辦,為他更改中央的指令。於是,楊光遠更加囂張跋扈,不可一世。

8月,楊光遠奏報:叛軍的核心成員之一——澶州刺史馮暉,率軍出城迎戰,陣前起義,歸順朝廷。

據馮暉說,魏州城裡的糧食已經吃完,馬上就要支撐不住了。

石敬瑭立即加封馮暉檢校太保,提拔成滑州義成軍節度使。

前麵說過天福年間嚴重的自然災害,僅僅是在馮暉投降的8月份,河北地區就遭遇大旱,定州奏:“境內旱,民多流散。”

石敬瑭於是下詔,給定州義武軍轄境內的百姓免除夏秋兩季的賦稅。

詔書剛剛下達,襄州的奏報接踵而至,是漢江的水患。中國幅員遼闊,河北大旱,湖北大水。

同月,河中府、同州、絳州等地也爆發了旱災。

石敬瑭下詔,給災區人民免稅。

僅僅在一個月之內,後晉的實際控製區就連連奏報水旱災情,受災麵積幾乎覆蓋了半個後晉。這隻是重大的災情,被載入帝王本紀的,輕微的災情或生產事故是不被記載的。

所以楊光遠率領大軍包圍魏州一年有餘,對後晉中央朝廷也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壓力。魏州城糧草斷絕,汴州皇宮裡的石敬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宗正丞石帛上疏勸諫,力主招降範延光,以節省財力、人力。並表示願意獨自一人進入魏州城,親自遊說範延光來降。

一年前範延光久主動提出要投降,但被石敬瑭拒絕。原因其實很簡單,範延光不是王暉那樣的小魚小蝦米,接受他的投降後,如何安置是個大問題,一般來說,都是隻能升、不能降,當然,實權是要剝奪或大幅削減的,但爵位和榮譽官職是要晉升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