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尹暉雖然對石敬瑭心懷不滿,卻膽小怕事,不願卷入政治鬥爭中,在接到範延光的密信後,惶恐不安,於是打算逃到淮南,遠離中原亂局。然而事情敗露,被巡邏兵捉住。
石敬瑭聽說後,下詔召見並親自審問他,不料尹暉被光速滅口。
於是石敬瑭下詔,說今後凡是捕捉到範延光的使節或傳遞蠟丸的間諜,一律格殺勿論,蠟丸也不要打開,誰也不準看裡麵的信件,一律當場焚燒,不予追究。
這是致敬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焚燒部下與袁紹私信的做法。
在當時,範延光在魏州造反,張從賓自洛陽稱兵向闕,連石敬瑭本人都想逃到太原,手下的文武官員自然更是人心不安,與範延光眉來眼去也是為了保命而已,如果此時進行深挖細究的話,難免會加劇人心動蕩。
可是婁繼英卻害怕了,他擔心自己暴露,於是偷偷跑到許州,投奔了溫氏三兄弟。
溫氏三兄弟瞬間炸了鍋,因為許州萇從簡防範嚴密,他們一直沒有找到動手的機會,還隨時都有暴露的危險,而汴州已經破獲了魏州間諜,知道了蠟丸密信的秘密,婁繼英很可能已經暴露,而此時他卻跑到自己這邊來,這不是引火燒身嗎?
大哥溫延濬、三弟溫延滾想出一個辦法,殺掉婁繼英,向朝廷表忠心,把暗通範延光的罪責推到婁繼英頭上,以保全自己。
然而二弟溫延沼與婁繼英是兒女親家,不忍心這麼做。於是經過一番更加詳密的討論,大家認為與其每日擔驚受怕,不如索性投奔洛陽張從賓,主動“暴露”,一旦張從賓與範延光夾擊成功,自己不僅能夠保命,還能有榮華富貴。
一拍即合,於是溫氏三兄弟與婁繼英,帶著手下千餘人投奔到了汜水關。
婁繼英不知通過何種途徑,知道了溫氏兄弟曾想出賣自己,於是向張從賓進獻讒言,誣陷溫氏三兄弟是朝廷的線人,石敬瑭的臥底。
於是,張從賓將溫氏三兄弟誅殺。
汴州、許州的定時炸彈基本被消除,叛將婁繼英投奔到了汜水關,與張從賓同流合汙。
其他地方亦有叛將響應範延光,如安州將領王暉,就發動兵變,誅殺安州安遠軍節度使周瑰,接管了安州,他並不急於表態,他打算坐觀其變,如果範延光成功了,必然要安撫天下藩鎮,爭取諸藩支持,到時候自然會任命王暉為安州節度使;如果範延光失敗了,他就投奔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