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石敬瑭的掙紮2(2 / 2)

張敬達率大軍包圍太原時,“逼城設柵”,在城外興築“長城”,但每當工程即將合攏時,天氣就會突然大變,狂風暴雨,摧毀張敬達的圍城工事,從始至終,張敬達都沒能完成對太原的物理包圍。

太原城北有個“毗沙門天王祠”,裡麵供奉著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王,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石敬瑭曾在此虔誠地禱告,祈求保佑。幾天後,城的西北角發生激烈戰鬥,據值班軍士奏報,晚上的時候,有一個身長過丈、身穿金甲、手拿大棒的人行走於城牆上,過了很久才不見了人影。於是,人們相傳,這位毗沙門天王顯靈,幫忙守城呢。

還有,內城裡有個叫崇福的僧坊,坊內側室的西北角有個泥塑的神像。某日,神像頭上忽然冒起了青煙,眾僧以為是發生了火災,急忙趕來撲救,見此情景都疑惑不解。有人將此怪事奏報石敬瑭,石敬瑭召來老和尚詢問,老和尚說當年莊宗李存勖將要稱帝時,這個神像的腦袋上就曾冒煙,然而這一次的煙量遠比那一次要大(觀此噴湧,甚於當時)。

自神像頭冒青煙之後,太陽旁邊也常見五色雲氣,“如蓮芰之狀”。石敬瑭請高人幫忙解讀,問說這是誰的吉兆啊。高人答:還能有誰,您唄。

還有,石敬瑭每天清晨都會親自登上城牆,慰問守城兵士。一天晚上,城牆上忽然傳來號令之聲,“聲不絕者三”。石敬瑭派人調查,調查結果是聲音是從天上傳下來的。於是,人們堅信有天兵天將幫石敬瑭守城。

還有諸如大戰前,城內有許多口井突然“暴溢不止”,等等。

總之,石敬瑭在軍事上雖然處於絕對的劣勢,卻能摧枯拉朽般入主洛陽,“斯天運使然,非人力也”。

4,華夏衣缽

後晉政權法統不正,是蠻夷扶持的傀儡政權,這是石敬瑭集團最大的忌諱,他們必須改變人們的認知,甩掉“偽政權”的帽子。為此,石敬瑭集團的公關團隊要進行係統化地洗白,潛移默化地扭轉人們對“大晉”的理解。

他們找出了一條正確的方向,那就是強調後晉是大唐的延續,強調石敬瑭繼承的是明宗李嗣源的江山社稷,延續的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是華夏衣缽。

4.1奉明宗正朔

石敬瑭在太原稱帝後(936年閏11月),大赦改元,製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使後晉的“天福”承接明宗的“長興”,而非李從珂的“清泰”。

12月下詔,本朝文物製度、起居入閣,“宜依唐明宗朝事例施行”。

天福二年(937)3月,對唐末以來混亂的“常食”、“賜食”、“謝食”等製度予以規範,執行標準參考明宗時舊規,“廊下賜食”。其實這是一種工作餐製度,“宜依明宗時舊規”。

4.2用唐禮樂

石敬瑭入主洛陽後,在文明殿接受百官朝賀,“用唐禮樂”。

衣冠服飾、禮樂儀仗、文物製度,通常是法統的外在表現,一段BGM、一場時裝走秀,透漏著濃濃的政治信號,賽過聲嘶力竭地演講。試想一下,假如石敬瑭一身胡服,髡發、重環垂耳,紋身刺麵……沒有一個人中原人會認可他的政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