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資源再分配(2 / 2)

姚顗小時候就是一個憨厚樸實、老實木訥的傻孩子,而且長相也略顯智障,“少蠢,敦厚,靡事容貌”,周圍人也都把他當成弱智來對待。唯有一位大詩人、大文學家瞅他是大智若愚,非常器重他,並且把女兒嫁給了他。

這位獨具慧眼的大佬就是司空圖,前文有介紹,朱溫篡唐時,絕食殉唐。

司空圖沒看錯人,姚顗的“傻”多半是出於仁慈。據說他不識數,不會算賬,所以家奴經常明目張膽的做花賬,騙他錢,“凡家人市貨百物,入增其倍,出減其半”,所以姚顗家很快就一貧如洗了。

唐末進士及第;在後梁入翰林,累遷為中書舍人;後唐時官至吏部侍郎、尚書左丞。

三號種子:崔居儉

提起崔居儉,不算知名,但要提他的父親,那就大大的有名,曾在本書開頭就出現過。他的父親叫崔蕘,曾為陝虢觀察使,激起民變,被驅逐,途中被老百姓熱情地灌了一碗尿。

崔蕘被灌尿的時候是公元869年,第二年(870),崔居儉出生。

崔居儉的爺爺是崔蠡,累遷尚書左丞,曾為鎮國軍、平盧軍節度使,當過科舉主考官(知貢舉),替皇上起草過詔書(知製誥),死後追贈禮部尚書;父親崔蕘,官至尚書右丞,也做過知製誥。

崔居儉的門第很高,著名的博陵崔氏,無可爭議的名門望族之後,大唐名臣之後。他本人也是進士及第的學曆,在後梁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後唐莊宗時為刑部侍郎、太常卿。

葬明宗李嗣源時,按照慣例任命崔居儉為“禮儀使”,崔居儉以犯祖諱(蠡),固辭不受。時任宰相馮道就改任他為秘書監。

其實唐昭宗早就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擇相”課,統治者想走“文官路線”,用人標準無非就是三個主要維度:出身,才學,工作經驗。

最好是出身名門望族,拚爹、拚爺爺、拚祖宗;學曆最起碼是進士及第,或者名滿天下的文化大V,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詩人優先考慮;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最好久居中央。

這樣的人才能服眾,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為皇帝服務,而不至於尾大不掉,威脅皇權。

李從珂公開讓群臣推薦宰相人選,這三人的得票數果然是前三名,除此之外,共有十幾人獲得推薦。

但是這三人也各有缺點,不是那麼地完美無瑕,李從珂一時犯難,於是就采取了抽簽的方式。把這十幾個人的名字分彆寫在小紙條上,揉成一團,放入一個由寶石雕刻的精美瓶子裡。

當天晚上,李從珂焚香沐浴,虔誠地向上天禱告,希望神靈保佑,為他派下治世之能臣。然後,用筷子從中夾取紙團。

夾出來第一個,上麵赫然寫著:盧文紀;第二個:姚顗。

李從珂驚呼道:“此乃天意乎!”

於是盧文紀、姚顗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成為帝國宰相;崔居儉為工部尚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