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民族英雄張義潮(2 / 2)

於是,張義潮開始對涼州展開了持續三年的血戰,最終在唐懿宗鹹通二年(861)收複涼州。

隨後,唐王朝設置涼州節度使,下轄六州,由張義潮同誌兼領。

然而唐朝並沒有有效利用起河西走廊,因為大唐經曆了武宗、宣宗的短暫反彈之後,在懿宗朝再次來了個灌腸陰,隨後的僖宗、昭宗、哀帝期間的曆史故事如前文百萬字所述,怎一個慘字了得。

張義潮一方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境內經濟,恢複生產,另一方麵還要加強軍事訓練,時刻抵禦吐蕃的反撲。

在河西走廊附近,除了吐蕃之外,東有黨項、北有回鶻、西南有吐穀渾殘部……他們都曾臣服於吐蕃,也常常單獨或聯合起來,襲擾歸義軍、涼州。張義潮毫不畏懼,在沒有大唐朝廷支援的情況下,獨自率領河西人民奮勇反抗,捍衛勝利果實。

張義潮曾大破吐穀渾,追擊一千多裡,活捉其宰相三人,全部斬首,極大震懾了吐穀渾部落;

又曾主動出擊一千多力,遠征盤踞在伊州(今新疆哈密)的回鶻及吐蕃殘部,大勝而歸。

兩次大勝極大提升了張義潮的地區威望,使得回鶻、吐穀渾等部落不敢再有非分之想,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表示歸附。

張義潮奉行朝廷羈縻懷柔之基本國策,吸收了大量外族人民,壯我國威。歸附的少數民族將士也為積極納投名狀,爭相為大唐立功。

例如張義潮任命回鶻將領仆固俊收複了西州等城池,又率兵進攻吐蕃,這一戰,直接打垮了吐蕃,使得吐蕃快速消亡。

所以本書自宣宗朝末期開始講述,重點講述了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唐朝的最後四位皇帝,而出現頻率最高的外族勢力是南詔和契丹,曾經與唐朝關係密切吐蕃幾乎很少出現,唯一的一次出鏡還是在講述南詔時,以醬油男的身份跑了個龍套。

如此龐大、強盛、源遠流長的老鄰居,之所以一直被我們忽略,不是我可以回避,而是拜民族英雄張義潮同誌所賜,把吐蕃從頂流乾到退圈。

鹹通八年(867),張義潮留在長安做人質的哥哥張義潭去世,69歲的張義潮歸朝,來到長安,繼續做人質。

抱歉,說人質不好聽。是朝廷封張義潮為中央禁軍大將軍,進位司徒,賞賜長安市區豪華彆墅一座。

張義潮歸朝後,張義潭的兒子被推為留後,鎮守歸義軍、涼州。

鹹通十三年(872),張義潮在首都長安病逝。追贈太保。

明年(873)懿宗駕崩,僖宗即位,緊接著便是“王仙芝、黃巢起義”(874)。

隨著唐王朝的日漸衰微,涼州等地與中原王朝的聯係也逐漸中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