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東川內部果然出了叛徒,危急時刻,董光嗣懸梁自儘。
董璋顧不得悲痛,奮力跑到北門城門樓上,呼喊指揮官潘稠,平叛護駕。
潘稠答應著,呼叫了十幾名貼身勇士,跑上城門樓,一刀砍下董璋的人頭,又割下董光嗣的人頭,一起交給了王暉。
王暉隨即向西川獻城投降。
趙廷隱接管梓州,封存府庫,等候孟知祥;李肇則在這時才將東川信使斬殺,奏報孟知祥,表明自己“抗爭到底”的決心。
王暉,初事王建,累有戰功,王宗衍即位後,官至集州刺史。
集州沒有水源,全靠外界補給輸送,恰逢李茂貞攻打集州,將集州包圍,斷絕水道。王暉焦慮萬分,隻能求神拜佛,祈求出現奇跡,當晚,王暉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一位老人對他說,監獄底下有靈泉。王暉猛然驚醒,隨後就在夢中神人指示的地方挖掘,果然挖出一眼泉水。
次日,鳳翔兵認為集州無水,必然坐以待斃,滿懷信心地等待接受集州投降。王暉命人把新鮮的泉水挑上城牆,然後向城下儘情拋灑,向鳳翔兵展示。鳳翔兵大驚,如意算盤落空,隨即解除包圍撤退。
王暉累功升至秦州節度使。前蜀滅亡後,王暉歸順後唐,被任命為陵州刺史。
董璋初議進攻西川時,諸將紛紛讚同,唯獨王暉勸阻。董璋不聽,以致今日之敗。
王暉見董璋失勢,遂發動兵變,斬殺董璋,向西川獻城投降。
至此,西川憑借“雞蹤橋之役”的勝利,一口氣拿下東川全境。
起初,兩川交惡,互不往來,直至董璋因受朝廷威脅而主動向孟知祥示好,請求聯姻結盟。孟知祥起初並不想答應,謀士趙季良為他分析利害,勸他接受,隨後孟知祥命趙季良作為結盟特使出訪東川。
趙季良與董璋也是舊相識,有托妻獻子的交情。此番兩川能夠順利結盟,也多虧了趙季良的撮合,所以董璋對老朋友趙季良充滿感激,逐漸放鬆了警惕,推杯換盞之間,互訴衷腸。趙季良騙取董璋的信任後,也假意推心置腹,套出不少董璋的心裡話。
史籍記載,趙季良“詐陳衷素”,而董璋則是“儘磬血誠”。董璋敗給了這個渣男。
回到西川後,孟知祥問他有沒有刺探到董璋的戰略意圖,趙季良如實彙報,為曆史留下了一段對董璋最貼切、最露骨的評價:
“董公為人,豺狼之聲,狗鼠之行,卒征暴斂,好殺惡生;其誌剛強,不量人事;用兵好勝,不達天時。”
隨後,趙季良對自己的“三十二字評語”做了逐一解釋:
“豺狼常有野心,狗鼠亦無定度。卒征暴斂,(老百姓)事急則逃;好殺惡生,物極必反(手下部將策動兵變、叛亂);至於其用兵之法嘛,所謂‘強良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莽夫何足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