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進的部將清一色的全是漢人,投降契丹十餘年,被罵了十年的“狗漢奸”,脊梁骨都快被人戳破了,而且他們都思念中原故鄉的妻兒老小。盧文進召集心腹私下密謀,大家無不痛哭流涕,如果不是形勢所逼,誰願當漢奸、賣國賊?既然中原朝廷把舊賬翻過去了,那咱們也應該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說乾就乾!
盧文進隨即殺死充當監軍的契丹將領,率眾回歸。
盧文進走的時候可恨,回來的時候可愛。因為他不僅帶回了自己的本部兵馬,還把平州的百姓帶了回來,鍋碗瓢盆的能帶的也都帶了回來,如同劉備的“攜民渡江”,把被裹挾、擄掠到契丹的漢人百姓,全部遷回中原,扶老攜幼,多達十五萬人,篷車八千輛,南遷的隊伍首尾相連,綿延七十多裡地。
李嗣源大喜過望,當即加封盧文進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滑州義成軍節度使。跟隨盧文進一同歸國的四百餘名將吏各有封賞。明宗皇帝下詔褒獎。
這並不是盧文進的最後一次叛變,他的精彩人生還會在後文登上頭條。
“被軍事耽誤了文人”——張希崇:
張希崇原本是一位幽州本地的文藝青年,喜讀《左氏春秋》,擅長吟詠,學而優則仕,最大的願望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然而當時幽州的一把手是劉守光,劉守光最討厭念書人,隻喜歡耍刀耍槍的武夫。劉守光輕蔑地把張希崇的求職簡曆丟到一邊,明確地告訴他:“要想在老子手下討飯吃,就要丟掉筆杆子,拿槍杆子。”
張希崇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這不僅僅是對自己,更是對儒學、對文化、對傳統的最大侮辱!於是憤然投筆從戎,化悲憤為力量,居然漸漸被提拔為連排級軍官。
李存勖滅掉幽州劉守光之後,張希崇被劃歸到周德威帳下。河東集團當然沒有工夫、更沒有興趣去調研基層校官,沒有人會跟一個連排級軍官討論人生和理想。很快,張希崇就被派駐平州。
正巧趕上契丹南下襲擾,攻破平州。在平州,契丹俘虜了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就是前麵提到過的趙思溫,逼述律太後自斷手腕,另一位就是張希崇。
契丹人向來很重視中原俘虜,即便是最普通的士兵,契丹人也願意聊上兩句,生怕會錯過任何一個賢才。
於是,與眾不同的張希崇就被契丹人發掘了出來。契丹人對待“讀書人”的態度簡直不要太好。耶律阿保機親**問,並且當即將張希崇提拔為元帥府判官,不久之後改為盧龍軍行軍司馬,又改蕃漢都提舉使。
雖然都是文職工作,但都是軍隊體係中的文職,而張希崇的理想是入朝為官,什麼翰林學士啦、諫議大夫啦、戶部尚書啦、禮部侍郎啦……
張希崇自我安慰著,一步步來吧,先在部隊上乾文職,然而挑合適的機會轉業到地方,或直接進中央,曲線救國,也不錯。
殘酷的現實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即上文所說的“盧文進歸國”。盧文進叛遼歸唐後,契丹人以張希崇頂替盧文進的“平州節度使”之職,進駐平州,並派三百契丹騎兵予以協助。三百契丹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監視張希崇。
在彆人看來,從行軍司馬到節度使,該恭喜高升才對,而張希崇卻是無比痛苦的,這意味著他離“文官”的標簽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