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審知審時度勢,選中了當時最粗壯的一棵大樹——汴州朱溫。於是積極向朱溫靠攏,在朱溫的表奏下,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爵封琅琊王。
一番操作下來,王審知基本控製住了福建局麵。
朱溫篡唐建梁後,王審知也是最早一批表示認可的藩鎮,積極向朱溫的後梁稱臣納貢。
當時,由於淮南楊行密的阻隔,福建與中原的陸路交通被切斷,王審知就通過海路繞道山東半島,從今天的山東省煙台市登陸,再到汴州進貢。當時海路極為凶險,船翻人亡的事故頻發,貢使的死亡率高達40%左右!然而王審知依然堅持年年進貢,表達自己赤誠的忠心。
朱溫非常感動,先給王審知加兼侍中,緊接著加中書令、福州大都督長史、進封閩王。
後梁開平三年(909),淮南吞並了江西全境,勢力範圍與福建接壤,於是派張知遠出使福建,謀求睦鄰友好。
然而張知遠卻借著淮南吞並江西的餘威,態度傲慢,言語間充滿對王審知的不屑與恐嚇。王審知大怒,當即斬殺張知遠,並把淮南的書信轉發給朱溫,以斬殺淮南使者、與淮南斷絕關係給朱溫納了一份大大的投名狀。
隨後,王審知又積極地與杭州錢鏐增進關係,貞明二年(916)把女兒嫁給了錢鏐的兒子錢元珦;次年又讓次子王延鈞娶了南漢劉岩的女兒。
如此一來,王審知為福建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雖然與淮南交惡,但終其統治,雙方也並未發生大規模衝突。
相反,明確地與淮南劃清界限,就得到了周圍與淮南為敵的所有勢力的支持和擁護。
李存勖推翻後梁,王審知立即向後唐稱臣納貢,並主動把境內的永昌縣改名為福唐縣,以避後唐諱(昌)。
後唐朝廷加王審知檢校太師、守中書令。
同光三年(925),王審知病重,把軍政大權交給了長子王延翰。12月,王審知病逝,長子王延翰自稱威武軍留後。
王審知的曆史存在感非常低,低到從黃巢起義到李嗣源入立,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連批帶講,也就上述這數千字而已。記載他生平最詳細的,莫過於《十國春秋·閩·太祖世家》,王審知一生64年的記載還不如李存勖最後3年篇幅的一半,而且中間還夾雜了大量的碑文,摻湯兌水,如果將這些灌水帖精簡,會尷尬地發現“太祖世家”的篇幅跟某些宰相、大將不相上下,可謂短小精悍。
然而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王審知對曆史的貢獻,正是因為他奉行休養生息政策,一心一意謀發展,幾乎不與外界爭鬥,所以才沒有什麼存在感。這是後世史官的不幸,卻是當時福建人民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