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範延光還在半路途中,聽說前方蘆台軍發生兵變後,立刻征調滑州義成軍主力,向魏州方向增援。
李嗣源下詔:在蘆台軍發動叛亂的三千五百名魏州牙軍,全部滿門抄斬!
詔書送到魏州城,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開始了。一萬多男女老少被驅趕到石灰窯,全部斬首,永濟渠又一次變成了血河。
事後,為了安撫房知溫,李嗣源給他加宰相銜(同平章事)。
策劃、煽動兵變的始作俑者房知溫,加官進爵;參與暴動的普通士兵,滿門抄斬。我們已經了解了李嗣源的處境,也就能讀懂這種弱勢和強勢的矛盾表現了。
7,汴州宣武軍
天成二年(927)10月,李嗣源忽然離開京城,東幸汴州。
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能輕易離開京城的,除非有特彆特彆重要的事、事關帝國生死存亡的事,比如打獵(李存勖)、與情人私會(王宗衍)。
除了表麵上說是愛惜民力、不願騷擾地麵之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主要的原因是擔心驚擾藩鎮諸侯。
對於李嗣源的這次東幸汴州,應該是“蹭飯”。去年,李存勖就因洛陽糧草匱乏,而提議東幸汴州,被群臣勸阻。李嗣源上台後東幸汴州,也很有可能是同樣的問題。
不過對於這次東巡,坊間的傳聞就花樣百出了。
比如,有種說法是李嗣源要禦駕親征,吞並吞並淮南,所以才將指揮中樞向東轉移。這種說法很有道理,莊宗收巴蜀,明宗收淮南,完成大唐帝國的統一大業;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李嗣源此番是要處置東方的某位意圖謀反的高級官員。
這兩種說法是流傳最廣的。汴州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被第二種說法嚇壞了。
因為朱守殷是如假包換的“李存勖餘黨”,是李存勖的重要心腹爪牙之一,當年失守德勝夾城,給後唐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李嗣源為此密奏李存勖,要求按軍法斬首朱守殷,然而李存勖不但沒有責罰朱守殷,反而還給他加官進爵。導致李嗣源等一批功勳將領極為不滿。
後來李嗣源遭李存勖猜忌,被軟禁於洛陽,命懸一線,負責全天候照顧李嗣源起居(24小時貼身監視)的,也正是這位朱守殷。期間朱守殷還婉轉地向李嗣源敲詐勒索,索要賄賂。
而李嗣源稱帝後,並沒有把朱守殷清洗掉,而是讓他坐鎮汴州。所以前文在講李存勖猜忌、軟禁李嗣源的時候,就提過,李嗣源登基過程也是一樁曆史迷案,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我堅信這段曆史也是被後人精心粉飾過的。
如今,李嗣源突然征調軍隊,向汴州雲集。朱守殷確信自己就是傳言中那個高級官員,驚恐之餘,找來幕僚商議辦法。
他的幕僚告訴他,如今橫豎都是一個死,倒不如登城抵抗,反倒有一線生機。朱守殷深以為然,於是緊閉城門,準備拚個魚死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