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內線與外線(2 / 2)

高季昌在這個時候提出割地請求,就是號準了李嗣源的脈搏,公開敲竹杠。李嗣源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隻能吃啞巴虧。

李嗣源以大局為重,暫時穩住了荊南,但隨後,雙方就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武裝衝突,這是後話。

1.7西北諸藩

給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戶;將延州彰武軍留後高允韜轉正,正式任命為延州彰武軍節度使。

西北地區,如夏州、靈州、延州、綏州等,自唐朝末期以來,就已經脫離了中央的管控,雖然一直奉中原王朝正朔,但享有高度自治權。“黃巢之亂”時,夏州小將——黨項人拓跋思恭討賊有功,被賜國姓,獲封“夏國公”,授予夏、綏之地,並賜其手下武裝軍名——定難軍,從那時起,這支“黨項羌”就長期控製著帝國西北部。

其後,無論是後梁還是後唐,乃至大宋,他們的領導者一直向中央王朝稱臣、奉正朔,到了大宋寶元元年(1038),其首領李元昊建國稱帝,改國號為“大夏”,建元“天授禮法延祚”(開創六字年號,空前絕後),史稱“西夏”。

李嗣源稱帝後,給以夏州李氏首領(拓跋氏)加官進爵,以示籠絡,得到了積極的回應,西北諸藩承認了李嗣源政權的合法性,向李嗣源宣誓效忠。西北邊陲得以穩定。

2,後唐外部

既有內部中的外圍,又有完全的外部(族)勢力,該“外部”的定義參照“後唐內部”。他們是李存勖的“伐蜀後遺症”,因為伐蜀戰爭是李存勖在瀕臨崩潰時的一次豪賭,在此期間,李存勖朝廷弱不禁風,無力再生事端,所以不得不對其他軍政實體采取妥協退讓,答應他們的一切無理要求,而他們也無一例外地對李存勖展開了敲詐勒索。

李嗣源弱勢接盤,政權初創,更是脆弱無比,毋庸置疑地也將被他們敲竹杠,處處妥協。這是李嗣源朝廷的“對外”基本國策。

例如上文所說的荊南高季昌,就勒索了夔、忠、萬三州土地。

李嗣源登基稱帝之後,遣使往諸道及淮南、契丹等告哀,通知他們李存勖駕崩及新主繼統的消息。

2.1內部的外線

由於李嗣源的弱勢,“強地方,弱中央”的局麵逐漸放大,導致這些給帝國做外圍的紛紛建立起王國,加速了“十國”的成形。

2.1.1福州王延翰,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在得到李嗣源的封賞之後,王延翰自稱大閩國國王,興建皇宮,設置文武百官,使用天子禮儀,大赦天下,追尊父親王審知為“昭武王”。文武百官稱他“殿下”,不改元,沿用後唐年號,表麵上仍奉後唐正朔。

建國不改元,王延翰已經在割據稱帝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