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伐蜀戰爭1(2 / 2)

連王宗弼的兒子王承班都對身邊人說:“我們家即將大禍臨頭了!”

“主戰派”宦官宋光葆提醒王宗衍不要放鬆警惕,“陛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啊!”

宋光葆奏請於嘉州沿江造戰艦五百,招募水軍五千,順長江東下,水陸齊發,攻打襄、鄧,南出江陵,勝則繼進,不利則退守沿江據點;再選三萬精銳,突襲岐、雍之地,東據河、潼,北結契丹,以重金賄賂之,若契丹出兵則已,如若契丹不出兵,我們也可以據守大散關以保證蜀地無憂。

這份出自宦官的軍事計劃相當犀利大膽,核心思想是以攻代守。雖然最終戰略目標仍是迎合王宗衍的割據蜀地,但他的手段卻是用主動進攻代替被動防禦。

如今唐蜀互派使節,簽訂了唐蜀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宋光葆的這份軍事計劃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萬一“友邦驚詫”,我們顏麵何存?王宗衍斷然拒絕了宋光葆的奏請。

聽信後唐的花言巧語,相信了和平的謊言,戰略上的嚴重誤判,這是導致前蜀在麵對後唐的“閃擊戰”時出現了一潰千裡、望風披靡局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前蜀的指揮中樞處於癱瘓狀態,因為戰爭爆發時,王宗衍正在距離成都千裡之外的秦州度假。

後唐編造和平的謊言,多半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因為當時的後唐正麵臨著契丹的入侵。前文有雲,契丹的主攻目標是渤海國,而對後唐實行大麵積騷擾遊擊,以牽製後唐軍隊;後唐因此疲於奔命,也就無力伐蜀。

而前蜀卻隻看到了表現現象,認為後唐已經無力抵抗契丹的入侵。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後唐絕對不可能打前蜀的主意,在契丹的威脅下,他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尚且難保,所以也就相信了後唐謀求睦鄰友好的誠意。

不懂政治真的很可怕。

我們之前已經分彆站在後唐和前蜀的角度上來審視這場戰爭爆發前的環境,現在,我們將使用同一條時間軸,穿插講述雙方在戰爭中的表現,這種對比是十分震撼的。

同光二年(924),從4月開始,雙方使節往來,互致問候,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表達了願意和平共處的美好祝願。

王宗儔勸殺李嚴不成,勸王宗弼政變不成,悲憤而死;王宗衍撤銷了大量防備後唐的邊防軍,向後唐表示友善。

同光三年(925)6月底,李存勖下達了全國動員令,下詔“括馬”,即征收民馬,為攻打前蜀做準備。

7月,前蜀應聖節(7月15日,王宗衍過生日),於得賢門架設山棚,忽然天色大變,狂風驟起,將山棚摧垮;次日,又發“雷震”,摧毀應聖堂的兩根石柱。掌管禮樂的太常寺少卿楊玢上表,表雲:

“陛下誕辰之日而山摧,預示江山不穩不牢;發生在得賢門,說明陛下所任所用皆不得賢;應聖堂石柱損毀,說明現今國家的頂梁柱,所用非材也。”

王宗衍化身無神論者,“巧合而已,抵製封建迷信,從我做起。”(衍不以為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