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山雨欲來(2 / 2)

李存勖班師太原,擢升李存璋為大同節度使。

李存勖認真分析了時局,做出了判斷:當前的頭號敵人仍是後梁朱友貞,契丹人隻是趁火打劫。契丹人要錢,後梁要命。於是,雖然遭受了大遼國無緣無故的攻打,並且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李存勖仍然派人出訪大遼,繼續以叔父、嬸娘禮對待耶律阿保機夫婦,提議建立友好的雙邊互助合作關係。

河東使節抵達大遼後,韓延徽私下裡交給他一封書信,請他幫忙帶給李存勖。

信中,韓延徽向李存勖解釋了自己以探母為由、北事契丹的緣由始末:“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

在信的末尾,韓延徽懇請李存勖善待自己留在幽州的老母,並向李存勖做出承諾:“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韓延徽是非常聰明的。表麵上看,他是把老母留在河東當人質,換取李存勖的信任,積極推進睦鄰友好。實際上,則是要挾李存勖:善待我媽,否則,我一定教唆契丹南下,滅你!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

韓延徽投身契丹,卻把母親留在敵國,同時獲得了敵我雙方的共同信任,都認為韓延徽時忠於己方的。韓延徽成了兩頭吃香的雙重間諜。

史書上對韓延徽充滿溢美之詞,認為他對推動兩國和平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應該追授諾貝爾和平獎。史籍記載:“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為寇,延徽之力也。”

然而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拿著《資治通鑒》,反駁得有理有據,“瞧,916年剛說了契丹不深入為寇,917年契丹就大舉入侵幽州,權威史書打臉了!”

首先,請正確理解“不深入為寇”。非要咬文嚼字的話,契丹隻是在中原的門口(幽州)蹭了蹭。

其次,再看前半句,“終同光之世”,同光是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的年號,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建國稱帝,改元同光。狹義來講,契丹在923年以前的入侵要排除。

當然,我們可以說“同光之世”應該理解為整個的李存勖時代,以支持通鑒打臉說。但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了:韓延徽的這封書信是何時寫的。

史籍對此並無明確的時間節點,隻說李存勖遣使通好,韓延徽借機捎回書信。雙方的使者往來比較頻繁,能夠載入史籍的,隻是比較大規模或者說意義比較重大的,究竟是哪一次的使節捎回的書信,無從考證。

再者,史書雖然以嚴謹、客觀為基本導向,但史官也擺脫不了浪漫主義情懷,例如歐陽修,倒不能說是藝術加工,但一定程度的潤色是有的。對於《資治通鑒》的正確理解,應該是韓延徽的確為兩國友好做出了突出貢獻,就不要糾結細節了。

當契丹人滿載而歸的時候,河東集團內部發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兵變,再一次為契丹人提供了可趁之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