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將軍不負所托,一舉攻克被劉仁恭視為天險的大安山,將老帥劉仁恭生擒而回。
請記住李小喜、元行欽這兩位將領,二人日後將有更大的作為,後文還會介紹。
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劉守光是通過武力篡奪的權力。劉仁恭的舊將、親信中,凡是被劉守光討厭的,一律處死。
劉仁恭的其餘殘部則四散逃亡,如劉仁恭的外孫王思同,率部三千投奔河東李克用;李承約率部兩千人,投奔河東李克用;劉守光的弟弟劉守奇,先逃奔契丹,不久之後也逃往河東。
劉守光的哥哥——坐鎮滄州的劉守文,得到幽州變故的消息後,痛哭不已,聚集兵馬,說我們家生了這麼一個大逆不道的畜生,我生不如死!然後率領大軍北上討伐。
劉守文與劉守光兄弟相爭,起初互有勝負,但劉守光更加陰險毒辣,漸漸占據了上風。劉守文迫於無奈,聯合了契丹、吐穀渾,請求支援。在外部勢力的乾涉下,劉守文逆轉戰局,眼看就要翻盤。
然而劉守文卻在關鍵的時刻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單人獨騎來到陣前,一把鼻涕一把淚,“泣諭於眾曰:勿殺吾弟。”
兩軍交鋒,劉守光手下大將元行欽一眼認出了劉守文,拍馬向前,將劉守文生擒。滄州平叛軍頃刻間作鳥獸散。
劉守文原本隻是想作秀,甩掉殺害手足弟兄的鍋,史籍記載他是“詐悲”,結果玩兒脫了。
很多年後,明建文帝朱允炆也曾告誡平叛大軍,不要殺死燕王朱棣,不要讓他背負殺害親叔叔的罵名。朱允炆真該認真讀一讀史書,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劉守光乘勝攻打滄州。劉守文的幕僚賓佐推戴劉守文之子劉延祚為滄州統帥,據城堅守。劉守光把劉守文推到城牆下,欲招降守軍,不成,圍城攻之。
前文講過,朱溫剛剛圍攻過滄州,滄州城中斷糧,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後來朱溫撤軍時,出於對劉守文的敬重,特意為他留下了幾個糧倉,以賑濟饑民。如今,兄弟相殘,滄州再次遭圍,城中再次上演人吃人的慘劇。
不久之後,劉延祚開城投降,之後與父親劉守文一同被劉守光殺害。
先前,當劉守光囚禁劉仁恭後,羅紹威就曾給滄州劉守文寫去書信,曉諭利害,劉守文亦擔心朱溫乘虛而入,於是向朱溫納款。朱溫大喜過望,拍掌大笑,盛讚羅紹威一封書信可抵十萬雄兵。
如今,劉守光同樣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向朱溫表示歸附,承認後梁,同時也希望得到後梁的承認。
朱溫大喜,立即下詔任命劉守光為後梁幽州盧龍軍節度使,並給劉守光加宰相銜,以示器重。
於是,原被劉仁恭父子占據的幽州盧龍軍、滄州義昌軍,全都成為了新興的“親朱派”。
契丹、幽州在天祐四年(907)都爆發了嚴重的內部危機,而解決危機的方法都是承認後梁的合法性,彼此依存,利益互鎖。
在那段時間裡,另有一個集團發生了最高權力的轉移交接,卻沒有因此向後梁靠攏。這就是淮南的楊氏集團。